引用:
	
	
		| Originally posted by twearthling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BEE
 [B]法國人不是識貨..是因為台灣去參展會輔助他們辦影展的基金。
 悲情城市得威尼斯大獎的第二年 威尼斯停辦 因為沒有錢 ...台灣把火力拿去參加 坎城影展了....
 
 以我看國片的個人心得...感覺真好的 僅有  1.秋決 2.破曉時分
 3.小畢的故事   (候是編劇之一)  4.油麻菜籽 5.搭錯車
 
 我滿認同 ethanethan 的看法,,簡單明瞭。
 Pcdvd 的 user 可愛的地方就是沒有任何包袱 表達自己想法 .....容納不同的論調。如果要轉述報章的言論 大家看報就好了
  
 
 我想BEE大大是不是誤解我的意思了,
 轉述報章言論,並非只是要簡單的證實誰對誰錯,
 更無意否定他人看法,只是我覺得問題核心不在此,
 
 只是想凸顯一個電影工作者在兩個不同國家的不同際遇,
 不只是得不得獎的問題,而是認同與文化的問題,
 
 台灣幾位大導到後來拍的電影總是既沈重又嚴肅,
 艱澀苦悶的電影催眠效果大於藝術效果,
 因此要幾位大導拍出的電影應該簡單一點,這樣的批評本身沒有錯,
 一堆長鏡頭又沒配樂的電影有多少人愛看?有多少人看得懂?
 但是這樣的推論過程是否過於簡化了些?也許有更多的問題在背後∼
 
 記得有幸在義大利聽歌劇的時候,
 觀眾的自然熱情會讓人以為在聽搖滾巨星演唱會,
 唱的好的,往往中場鼓掌三分鐘以上,
 唱不好的,當場被噓的亂七八糟,
 到了台灣,即使二流的殘缺團體也常搞得很神聖不可侵犯,
 外國人天生比台灣人懂古典樂?
 外國人天生有藝術氣息?
 我想後天的文化差異才是主因,
 藝術與通俗之間的鴻溝,似乎在台灣特別巨大,
 許多在台灣上映的"藝術"電影,通常是到了台灣才被冠上藝術電影,
 很有趣,這或許就是台灣的藝術文化∼
 | 
	
 
我以前在第四台,看到一部電影
只匆匆的看到一小段片段
那片段是有關一個家教比較好的小男生,被一個所謂的野女孩帶著偷跑進教堂裡
那個女孩子就跟一般我們印象裡的,在菜市場,爸爸媽媽不太管他
衣服髒髒頭髮亂七八糟,蹲在地上到處玩的小孩子一樣
有一幕讓我印象很深,那個小女孩在草地上跑跑跳跳,一邊哼著歌
哼的是莫札特的魔笛裡面的「夜后」那一段女高音
雖然毫無技巧,走音加上拍子不準
可是那種感覺就好像小孩子唱兒歌那樣自然
你不會覺得「哇,莫札特耶,要穿禮服進音樂會聽」
感覺那就是他們生活裡面很自然的東西
古蹟很自然,音樂很自然,歌劇很自然
這樣看待這些東西,才會去體會到他們的美
我覺得電影就是電影
用一句「這部片是藝術片,一定看不懂啦,不用看了」
這樣一刀劃清界限,對創作的人不太尊重
就像當兵的時候,常會聽到「唉唷,大學生ㄋㄟ」
就像你偶爾用了什麼好東西,被別人說「喔,有錢人ㄟ」
看了某部電影,聽某類型的音樂,被說成「唉唷,真『藝術』阿」
你什麼都還沒做,就已經被貼上一個標籤
這些明褒實貶的話,聽的人都會很不舒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