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pankang
Advance Member
 
panka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446
唉,看了這一長串討論,小弟心情非常特別,感覺上回到了以前在影響電影雜誌工作的時期,很多人對於「藝術電影」諸如法國高達、義大利費里尼、瑞典英瑪˙柏格曼等人的指摘,看了也是五味雜陳。

簡單說,電影被視為第八藝術,但藝術的鋪陳方式,各有觀點和差異,各表現出生命的某種真實面。我們常以為敘事和觀察世界是按照時間先後的線性思考,但很多思想家告訴我們,這不是人類看待生命、思索事物的唯一方式。例如,我們常處於一種無秩序的跳躍狀態中,思緒錯亂,但在亂中又有一種模糊的規律。高達的電影就會表現出這種現象,這是我們一種真實的生命狀態。大家反思自己的精神狀態,很多時候其實不也是錯亂無秩序的嗎?

這只是一種舉例。就拿印象畫派好了?它也是在表現某種相對的真實狀態,也就是光線決定了我們眼中的世界狀態。固然,我們平常看來的世界屬於「寫實派」,但在燈光昏暗時呢?盛夏艷陽時呢?推而廣之,我們的眼睛受限於我們對光線的感知範圍,某些昆蟲,例如複眼的昆蟲,他們眼中的世界,一定和我們大不相同,請問哪個世界才是「真實」的?這種思考不是西方獨有,如果大家讀過佛家「唯識宗」對於眼、耳、鼻、舌、身、意的論述,就知道小弟在說什麼了。

藝術有很多層面,但探索不同的世界,發掘不同的內涵,這是人類求新求變文化發展的一種動能。對於藝術電影工作者的心血結晶,我們可以不欣賞,但不妨尊重他們求新求變力求突破的態度。

歐洲藝術電影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美學理論,我們常以法國評論家阿斯楚克的「攝影機鋼筆論」來說明:攝影機就像作家的筆,可以有許多表達方式,反映出多種精神狀態,因此出現了豐富的敘事語言,透過五花八門的蒙太奇,表現人類複雜的存在狀況。歐洲人的思考是很豐富複雜的。至於美國對於電影的看法非常分歧,當中也有非常藝術手法者,以往在所謂B級電影中,就有很多實驗性作品。只是,美國電影工業太發達了,整個商樂行銷威力無人能擋,在商業考量下,導演當然選擇最保險的線性敘事法,最不傷腦筋的剪輯,才會擁有最多觀眾。今天,好萊塢的影響橫掃全球,電影已經變成娛樂,而不是以往歐洲所定義的「藝術」,立場已經不同。

當然,好萊塢的剪輯、劇本撰寫等等,也具有很高水準,一部電影想要剪接到像好萊塢商業片一樣流暢,要有很高功力,那也是一種藝術。我絕無貶抑好萊塢電影之意,因為我知道創作者的意圖,也很享受它們的聲光刺激。只是,如果我要探索宗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看到布列松「鄉村牧師日記」或柏格曼「第七封印」,我會非常震撼,因為它們用非常獨特的語言,深刻地描寫了這個議題。至於費里尼、高達等人的電影,也是如此。

我常以數學來比擬藝術電影和通俗電影:絕大多數人都能懂加減乘除,但微積分的奧妙,當中的樂趣,不是人人能體會的。但這個世界的改變,很多時候是某些突破所帶來的,而不是滿足現狀者的功勞,所以不妨尊重那些有心突破者。藝術電影工作者,很多時候是想在商業之外,兼顧創新與突破。在柏格曼那個時代,時代風氣和文化,比較能讓藝術電影生存。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總之,藝術的定義非常分歧,從蘇格拉底到現代,已經翻了多番。人們對於電影的看法亦然,以往曾有一個時代:那個時代的電影工作者曾致力挖掘攝影機的可能敘事語言,不滿足於一般的線性敘事法,如是而已。
舊 2002-12-03, 06:53 PM #2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ankang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