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twearthling:
沒錯..如果歐洲人跑來看台灣的歌仔戲  也會像我們去看義大利歌劇那樣覺得是古典藝術嗎?
歌仔戲是台灣的文化藝術....不會有很多人看的不懂吧? 
*********************************************
關於台灣電影之死 跟ethanethan標題上的遠因..我轉貼以前我自己寫的 。
*我過去的文章*---順便提了新銳導演一詞 跟公路電影的起源。
*****
我一直思索 台灣對於電影的欣賞為啥那麼的兩個極端化.不是極歐洲的冷門電影就是 非常好萊塢的商業制式電影....我想應該歸咎在早期出版的體制跟寫電影評論的人..........對於美國新銳時期的發展跟他們成長為美商業主流的走向採取駝鳥作風。會靜下來寫電影觀感的人 通常在學校都傾向乖寶寶形的人 而七零年代 正是美國思想文化的轉變期 當時給本土學生的印象是 反戰 長髮 大麻 搖滾樂---在白色教育下 那些都是非道德性的表徵--因此那些美國新銳電影的內容 也間接的不道德起來。就像我不喜歡喝酒 相對的我也討厭酒鬼 可是在看到遠離賭城 那個沒有攻擊性又善良的酒鬼 我完全改了成見。
我曾經在學生期做過一個 搖滾樂電台節目 當時還拿過早期的金鐘獎項--曾經就遇到辦書刊的乖寶寶 為****報告 來訪問我 她的 命題是 熱門音樂對年輕人的危害 -也許在當時這是個很道德拿高分的議題--我就反問她 聽過 披頭四的作品沒? 你知道 Yesterday 是披頭的搖滾樂改成輕音樂的嗎?---最後當然訪談不歡而散 後來那個女孩畢業後走的是官營機構。
於是乎 同樣體系的學校 乖寶寶寫影評 影評累積成書 作者也變成老師 (當然別提 拍電影現場到過沒)。 開始回學校賣書跟教育新的台灣電影後繼者。
七零年代 到 八五年 美國的新銳 幾乎把 歐洲 坎城 威尼斯給包了 於是歐洲的老電影人 希望討回那光輝時代 正好結合了 台灣的乖寶寶 加上台灣錢淹腳目 於是 歐洲影展就完全變質了-----而美國的新銳 已把好萊塢 世交替 開始撈錢 沒時間 跟 歐洲那些人周旋 因此 惡魔的天空下得獎了。
研究七零年代思想的人 應該瞭解 Make Love Don.t War 的意思 應該是 創照生命 不要毀滅生命的白話。 但是跟流行的世俗年輕人 會覺得 是不要打仗 天天打砲!!
因為我發覺本版的朋友 幾乎都是在書本上找資料 對於我說的那個美國新電影時代 只看到的目前 的商業結果 其實在開創時代的作品 實在是比歐洲早期還多元化跟可口 內涵跟電影技法更青出於藍....例如: 伍地艾倫的安妮霍爾 跟 Bob Foss 的 爵士春秋 比 費里尼的意識流更清晰明確多了........
其實 我講了一缸子 就是要比較有心的朋友 不妨研究那時代的幾部作品 所幸 拜賜Dvd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