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twearthling
Advance Member
 
twearthli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2
您的住址: 台中市
文章: 361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BEE
[B]法國人不是識貨..是因為台灣去參展會輔助他們辦影展的基金。
悲情城市得威尼斯大獎的第二年 威尼斯停辦 因為沒有錢 ...台灣把火力拿去參加 坎城影展了....

以我看國片的個人心得...感覺真好的 僅有 1.秋決 2.破曉時分
3.小畢的故事 (候是編劇之一) 4.油麻菜籽 5.搭錯車

我滿認同 ethanethan 的看法,,簡單明瞭。
Pcdvd 的 user 可愛的地方就是沒有任何包袱 表達自己想法 .....容納不同的論調。如果要轉述報章的言論 大家看報就好了


我想BEE大大是不是誤解我的意思了,
轉述報章言論,並非只是要簡單的證實誰對誰錯,
更無意否定他人看法,只是我覺得問題核心不在此,

只是想凸顯一個電影工作者在兩個不同國家的不同際遇,
不只是得不得獎的問題,而是認同與文化的問題,

台灣幾位大導到後來拍的電影總是既沈重又嚴肅,
艱澀苦悶的電影催眠效果大於藝術效果,
因此要幾位大導拍出的電影應該簡單一點,這樣的批評本身沒有錯,
一堆長鏡頭又沒配樂的電影有多少人愛看?有多少人看得懂?
但是這樣的推論過程是否過於簡化了些?也許有更多的問題在背後∼

記得有幸在義大利聽歌劇的時候,
觀眾的自然熱情會讓人以為在聽搖滾巨星演唱會,
唱的好的,往往中場鼓掌三分鐘以上,
唱不好的,當場被噓的亂七八糟,
到了台灣,即使二流的殘缺團體也常搞得很神聖不可侵犯,
外國人天生比台灣人懂古典樂?
外國人天生有藝術氣息?
我想後天的文化差異才是主因,
藝術與通俗之間的鴻溝,似乎在台灣特別巨大,
許多在台灣上映的"藝術"電影,通常是到了台灣才被冠上藝術電影,
很有趣,這或許就是台灣的藝術文化∼
舊 2002-12-03, 01:12 PM #2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twearthling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