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E
大陸導演張藝謀就偏重東歐國家的方式偏重民族文化色彩..他的活者就比較社會主義裡的中國味。 菊豆故事內容就太模仿查泰萊夫人了 。
但是除了少數大師級的東西如果不以好萊塢元素可能就因才氣不足或語焉不詳 抓不到重點而失去觀賞者了吧..... 所以只好用人類好色的天性 找 MM 露露色相 來爭取一點回收。也因而成一種詬病。 ....
|
我看其他國家的影片,最愛看的可是民族文化色彩呢!
俄國「小貓咪歷險記」(The kitten),那種富文化,不以物質財富為中心的溫馨生活,可是全片最讓人愛不釋手的地方;中共「成吉思汗」,蒙古人迴異於漢人的政治體系,搶比偷、騙有道德的思想,也頗為新鮮;南非「沙卡祖魯」(Shaka Zula),非洲人只嚇唬不見血的戰爭哲學就夠鮮了;沙卡空有才智,卻無力面對洋槍大砲,深沉悲痛十分動人。這些作品,好萊塢拍不出來。
好萊塢拍片的手法好,當然值得採用,不須故步自封。但上述這些影片,靈魂屬於他們自己,而非美國好萊塢。
我很喜歡張藝謀「活著」,他批共產黨、也批文革,但很誠懇,並陳述小市民討生活的無奈;相較之下美國片,總是把所有共產黨描寫成惡魔,文宣意味濃厚不耐看。
有富文化的觀眾,才有富文化的電影。以賣肉為號召的歐洲片愈來愈多,可見歐洲文化已沒落。目前歐洲導演只剩安哲羅普洛斯,因為他是希臘人,希臘長年遭義大利、德國、英國等諸強壓榨,以致安氏比較憂國憂民,電影的確比較有思想,提出不少非美式、非主流的想法,不過早期手法也是頗為晦澀,近年來改善不少,很期待他下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