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d.
Master Member
 
Ed.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2,085
個人認為A bridge too far此片的成功,原著者Cornelius Ryan功不可沒。
在中譯本黃文範的序言中,就提到這是他三部歐洲戰役報導文學著作中,訪問當事人最多,用力最深的一部!(另外兩部則是The Longest Day《最長的一日》(同名電影的原著),與The Last Battle(似乎尚未改編成電影))

至於BEE兄提到此片並未刻意醜化敵人與甘地之後的自省片,個人倒覺得當時英國影片這種風氣醞釀有段時間,此片只是延續這股風潮。
像之前在府上觀賞的"The Hill"《軍令如山》這種反應軍中管教問題的電影,早在1965年就問世。

在空戰片來說,1964年的"633 Squadron"《633轟炸中隊》對德國人的形象描述就有些醜化(尤其是那個女蓋世太保),

但到了1969年的"Battle of Britain"《不列顛之役》,對德國人形象就有正面的描述,甚至還聘請當年參戰的德國飛行員擔任顧問。雖然這是一部描寫英國戰勝的戰役經過電影。

此外,像1970年的"waterloo"《滑鐵盧戰役》雖然是描述威靈頓如何徹底擊潰拿破崙東山再起的勝利,但結尾卻是以遍地死傷枕極的畫面呈現,幾乎沒有任何勝利者的喜悅出現!


同樣以英國失敗的戰役為背景的,最近看了1968年的"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也有異曲同工之趣。
此片以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的英國輕騎兵為背景。片中刻畫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惑於「日不落國」帝國榮光下的狂妄自大。戰場上的主帥則沉浸在昔日勝利中(英軍制服與拿破崙戰爭時代幾乎無大差異),幾近顢頇、無能、輕敵,終至將輕騎兵送入死地全軍覆滅的結局。
有機會可以對照做一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
*****我始終反對戰爭,除非為了和平的緣故--格蘭特*****

Miss July: I'm the girl. Why do I have to carry everything?
Steven: I support Women's Lib. don't you?


台灣新文化紀念館 96.10.18~96.12.25

台北市寧夏路89號大同分局3樓
舊 2002-11-28, 05:21 PM #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