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家長久以來都對流量大小存有疑問, 我自己也曾經一度懷疑
後來得出的結論是:
通常所謂的音效差異, 都會出現在極高頻跟極低頻的地方
那我們在收錄聲音的時候都會盡量去取中頻帶的地方, 去刪減人耳幾乎聽不到的
其他地方. 就是如上所述. 流量與它的criterion的關係有興趣的人去找找它的白皮書.
基本上如果整部影片的聲音如果都一直出現在50Hz~15000Hz之間
那麼DTS768/DD384/DD448這三種聽起來的差異真的很小,
因為中頻帶的頻率響應幾乎不會亂衰減.
真的覺得有興趣的話, 先去玩玩看mp3(ABR-128)跟mp3(VBR-256).
所以說, 音效規格的差異還是要取決於電影裡面會出現什麼聲音才知道.
沒有說什麼DD448一定會比DD384好的現象.
而一般情況來講, 以動作片或是電影裡面很強調配樂的話, "比較"容易聽出差異.
例如:大樓的玻璃破碎...大量的古典樂演奏...等等
不過以我的經驗來講, 很投入看電影的時候, 通常不會刻意的去在意這些

講這些不是要挑戰大家, 祇是與大家分享一點點的小心得而已.
PS:
至於DD2.0 192kbps...這是比VCD的mp2-224kbps還差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