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 Member
|
轉貼:
虛擬偶像
by王志成
安德魯尼可寫過《楚門的世界》的劇本,自編自導過《千鈞一髮》,他對於媒體/科技跟人性的關係特別感興趣,新片《虛擬偶像》依舊在這個領域作演繹探討。
電影一開始是一個耍大牌的女明星,正在對一個過氣的導演發飆,隨即拂袖而去。導演的前妻是片廠主管,她警告前夫,這部片再拍砸,永遠不會有下一部了。絕望的導演,接受一個來自陌生影迷的軟體,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虛擬紅星「希夢兒」,男主角透過「希夢兒」之口,把影片得獎、賣座的所有功勞,全都歸之於
「偉大的導演」。但是從八卦雜誌、電影主管、觀眾、到共同演出的明星,大家都想見見這個從未露面的新星,導演為了怕自吹自擂的謊言穿幫,只好故弄玄虛,搞到他被指控挾持、謀殺「希夢兒」,故事才急轉直下。
《虛擬偶像》刻劃出觀影現象裡一個很重要的本質:觀眾在被劇情牽著走的時候,真人或假人演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可以投入並認同銀幕上的角色。因為觀眾常混淆銀幕上的角色、跟演員本人之間的差異,所以才會衍生出那麼多,對於演員私生活的追逐關注,養活一整個八卦媒體、逼的明星必須編造出一堆符合觀眾期望的謊言跟形象,從這一點來看,其實完美的「偶像」,本來就是被電影公司、媒體、和觀眾的期望一起虛擬出來的。
在這個科技凌駕一切的時代,全3D演出的電影如《太空戰士》去年已經面世,真人跟虛擬角色合演的影片,從《侏羅紀公園》系列、《一家之鼠》、到《星際大戰》首部曲、二部曲等多的不計其數,《虛擬偶像》的故事,道出真人演員的危機:老是跟空蕩蕩的藍幕(這是為了將來進電腦後,跟虛擬人物及場景進行合成
之用)演對手戲,你能期望演技有多好?而且從體能到個人道德標準,明星的限制一大堆(不肯殺太多人、不肯脫光演床戲、不肯演壞人等等),真人被虛擬人物全面取代的時代終將來臨。導演的創作慾、權力慾、控制慾,都只有透過對虛擬人物的掌控,才能夠得到滿足。《虛擬偶像》用冷酷的幽默感告訴觀眾,銀幕上的演出只是一個多功能的介面:觀眾投射他們的幻想、導演因為成功操縱觀眾而自我膨脹、演員因為成功演出銀幕上的假象而成為巨星。在這樣一個由假象、投射、幻想重重架構起來的電影世界裡,拼命想追求真相的人,豈不是傻瓜?隱藏在整個謊言愈吹愈大的現象背後,是權力的遊戲,誰紅誰就說話大聲。
對於創造假象的人而言,卻看到自己跟電影媒體的侷限,「虛擬偶像」愈紅,人的價值愈低;在電影界,沒有任何人是獨一無二、不可被取代、不會過氣的。《虛擬偶像》最可惜的是在結局上做出高度妥協,讓虛擬偶像的操控者,從導演一個人,變成他們一家人,也許這只是一個溫暖的玩笑,卻因而喪失批判的立場。就好像說,賭博不是壞事,賭輸才是壞事;騙人也沒關係,只要別穿幫。用這種態度,《虛擬偶像》加入主流電影用糖衣包裝假象的共犯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