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ance Member
|
關於牙仙的童年成長經驗,電影中漏掉了原著小說中一段很重要的情節。
在原著裡,甚至還提到他的嬰兒時期。
就算不拿來跟小說相比,
電影中對於牙齒仙的犯案心理也實在是相當不具說服力。
而不管是小說中還是電影中,對於莉貝與牙齒仙的相處描述,
都不會讓人感到有“一個小綿羊在一隻大野狼身邊而不自知”的壓迫感,
而是在那些滅門血案之外,唯一較有人性的地方。
我滿喜歡這樣子的,也感激電影沒有在這方面顛覆小說的處理,
不會用兩方的關係製造緊張,一旦這樣反而落入俗套。
原本在小說中,萊克特博士並沒有佔多少篇幅。
主角除了 Granham ,就是 Dolarhyde (牙仙的本名)。
再來則是 Crowford (柯勞佛,電影中主辦這件案子的警探),
接著是 Freddy Lounds (國家八卦報的記者),
再來是 莉貝,
再來才是漢尼拔...
最後那段面對面的衝突有點令人感到驚奇,
因為原著小說裡的整個衝突較為直接,也較為簡單,
電影中反而比較曲折,安排 Granham 的急中生智的令人激賞...
但是這樣做有點危險,
因為很容易在最後把一個具有精神分裂與妄想的可憐殺人魔,和一位精明的警探,
雙雙變成像驚聲尖叫中那些滑稽的瘋子,
這樣就白費了整個電影的鋪陳(雖然對於牙仙的心理電影本身並沒有多少鋪陳,
但至少可以看出來不是瘋子...)了。
幸好電影到最後沒有失控(快要了,但是還沒有...),
雖然這一段令人忍不住想拍手叫好,
但事後回想起仍不免為導演捏一把冷汗...
齊院長的出現讓人忍不住會想到沉默的羔羊,尤其又是同一人演出...
馬上勾起史達琳跟漢尼拔的精采對手戲的回憶...
幸好早已買了DVD,可以隨時拿起來回味...
號稱人魔三部曲(其實真正讓漢尼拔便成主角的是沉默的羔羊和人魔),
每一部曲都重點都不一樣,且也各有各的變化。
最具官場文化與勾心鬥角的算是人魔,
精采心理案件辦案的則是沉默的羔羊。
紅龍會讓人記住的則是精明的 Granham 探員,以及那位可憐的牙仙...
同時這部曲也是三部曲中偵探味道較濃的一部(但是當然不像一般的偵探囉!)。
人魔的小說,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在電影中“完完全全”被忽略掉,
就是萊克特的生平與心理描述。
不可諱言的,
人魔的電影在帕齊被殺掉那一段之前(包括那一段)都拍得很好,很接近小說,
但是自此之後就糟透了!
紅龍的電影則是對於殺人魔的心理描述過於簡略...
對照到殺人魔的犯案非常沒有說服力。
讓人讀小說和看電影都同樣精采,而沒有什麼小說情節在電影中被漏掉的...
三部曲中唯一只有【沉默的羔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