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億美元易主:號稱去中心化的BTC是如何被美國政府「沒收」的?
美國正在建構一個前所未有的「鏈上資產監管閉環」:
透過鏈上追蹤鎖定目標——利用制裁手段切斷其法幣出口
——透過司法程序完成法律上的所有權剝奪——最終將資產轉入政府控制。
這套流程的核心,並非限制市場流通,而是對「密鑰控制權」的合法歸屬進行重新定義。
一旦司法程序確認資產為犯罪所得,其屬性便從「個人控制的加密貨幣」,
轉變為「國家管轄下的數位資產憑證」。
隨著 127,271 枚 BTC 的轉移,美國已然成為全球持有比特幣最多的主權實體。
這不僅是史無前例的沒收行動,更預示著國家力量對鏈上資產進行系統性管控的時代,
已經開啟。
遭美國沒收150億美元比特幣後,柬埔寨「太子集團」在韓銀行超910億韓元資產被凍結,旗下銀行大批人排隊取錢,夜店也已關門
在英國和美國聯合製裁柬埔寨「太子集團」及其創始人陳誌後,
柬埔寨客戶陷入恐慌,紛紛從「太子集團」旗下的「太子銀行」提取現金,
以致「太子銀行」的網頁和客戶端一度無法訪問,
幾個支行也因「資金流動性不足」而暫停交易。
太子集團使用了專業「洗錢房」(又稱「水房」)來處理贓物。
洗錢機構收集到受害者的資金後(通常是比特幣或USDT等穩定幣),
會透過複雜的「噴灑」(spraying)和「漏斗」(funneling)技術進行清洗。
曾代理廣東省首個比特幣詐騙案件的肖颯律師對每經記者解釋稱,
「水房」具備分散化、多層交易結構,可將資金分散轉移,混淆資金流向。
所謂「噴灑」技術,是指將大筆贓款迅速拆分成無數小額,
像灑水一樣分散到成百上千個新的比特幣地址中。
這個過程旨在混淆視聽,讓一筆大額贓物在鏈上消失,降低單筆金額關注度。
「漏斗」技術則指的是將分散後的、
在看似不相關的節點上的資金再次匯集到少數幾個核心的資金池地址中。
這一拆一合,切斷了資金的原始鏈條,讓區塊鏈追蹤變得異常困難。
同時,利用加密貨幣挖礦業務也是該集團「洗白」非法所得的一大管道。
肖颯解釋說,挖礦業務提供了「合法收入」外殼,太子集團將詐騙所得投入比特幣礦場,
用挖礦來掩蓋資金來源,再用新產出的比特幣替代髒幣,從而繞過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