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parc10
1、法鼓全集的確有提到專注鼻孔處。
2、Eros網友提到“又會開始呼吸的喘、氣、風相貌”。
2.1、六妙門能解決這問題?
2.2、泰國緬甸的那個流派能指導解決這問題?
總之,祈願Eros網友能遇到高手。
|
本不想回應的
1. 沒有出處,隨口一句法鼓全集有專注鼻孔處,明師不會來這裡回答,來這裡的只是凡人,回答不來。
在下已給六妙法門原文,連看都不看,就硬說有注意鼻下、臍下,有繫心鼻端、臍間的修法的是小止觀,而且只是小止觀的其中一種,跟六妙法門沒關係,
閣下中意專注鼻孔、丹田的修行法,就去練,別路邊亂認親戚。
修哪種修行法就用依哪種方法練,不要自行亂加變成4不像,還到處宣傳,害己害人。
天台宗智者大師-小止觀
https://d3v2d3f6zmz0pr.cloudfront.n...A2%E8%A7%80.pdf
引用:
小止觀正修行第六
修止觀,有二種:一者於坐中修、二者歷緣對境修。
一、於坐中修止觀者:於四威儀中,亦乃皆得,然學道坐為最勝,故先約坐以明止觀。略出五意不同:
(一)、對治初心麤亂修止觀,所謂:行者初坐禪時,心麤亂故,應當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云:”對破初心,麤亂修止觀。”今明修止觀,有二意:
一者修止,自有三種:
一者繫緣守境止,所謂繫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經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鎖
二者制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故經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止心。”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別。
三者、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如經中說雲:“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
2. 在下已回覆,不想再解釋一次
在下已讀不完中文的佛經,沒有心力去搞語言有隔閡的東南亞佛教
最後,閣下喜歡專注點在鼻孔、丹田的修行法,就去練,在意東南亞佛教,就去學,介意法鼓山的講座,就去讀明白,
不要自己都搞不清楚就亂推薦,只會造成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