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Apple與Windows裝置,充電功能也可用於MacBook、iPad、iPhone、Vision Pro,依Apple每款裝置不同,最高可達45~90W,除了傳輸之外,也可作為充電站。
將手邊部分裝置安裝上去,可達到傳輸、統一線材管理、提升桌面美觀並兼顧充電等多重用途,並提高使用者工作效率。
遊戲掌機兼mini AI PC、iPhone、平板、手錶、藍芽耳機皆為充電狀態。
花了不少時間將Element 5 Hub接孔裝滿,右方MSI Claw 8 AI+透過集線器將畫面傳輸到左方螢幕;
iPhone與平板在電腦上跳出已連接的通知,與其他兩個外接SSD相同,可直接開啟資料夾進行傳輸檔案等用途。
最後是Thunderbolt Share功能,支援Windows 11有TB4或TB5的電腦,
不過其中至少要有一台裝置或配件是擁有Thunderbolt Share授權才能開啟此功能,如筆電、主機板、擴充卡等。
打開軟體進入到連線提示的畫面,如果使用控制其他電腦的功能,軟體示意圖中桌機與筆電連線的應用度會較高。
功能主要分為4種,分別是控制另一台電腦、檔案同步、檔案傳輸、資料遷移。
同樣使用通過TB5認證的MSI Titan 18 HX AI,透過TB線材連接到另一台電腦,原電腦鍵盤與滑鼠直接控制另一台電腦,若被控制的電腦使用多螢幕也能同時操控。
Sync Files:
檔案同步,將兩台電腦內選取的資料夾做檔案同步的動作,如果外出使用筆電,回家改用桌機,想讓兩台電腦擁有同樣的檔案銜接使用,算是蠻實用的功能。
Drag & Drop Files:
檔案傳輸,顯示兩台電腦內的檔案,透過拖曳進行快速複製檔案的動作。
Transfer Data to New Computer:
蠻類似換手機會用到的資料轉移功能,將舊電腦的資料轉到新電腦中。
Thunderbolt 5優勢在於頻寬大幅提升,擁有雙向傳輸最高80 Gbps與單向傳輸最高120 Gbps、畫面輸出也支援高解析度與高更新率的顯示器、
供電能力最高240W、具備向下相容TB4特性,搭配本文中分享的TB5集線器,讓應用的便利度進一步提升。
由於目前TB5普及度仍不及TB4,主要原因包括:為達到TB5最高頻寬所需的線材規格較高,且相關建置成本亦相對昂貴,
通常新一代技術在導入初期多應用於高階產品,距離提升普及度仍需一定時間。
此外Thunderbolt Share這項實用功能,也至少須一台通過授權的TB4或TB5裝置才能使用。
雖然Thunderbolt 5同時具備高速資料傳輸、高解析度影像輸出與高功率供電三合一的最高規格,對於需要頻繁處理8K或4K高畫質影像傳輸,
或進行高速儲存作業的專業使用者而言,能提供更高效率的處理方式。
例如個人使用單眼相機錄製4K 720Mbps高畫質影片時,512GB 記憶卡約可錄製 90 分鐘檔案,碰到龐大的檔案複製到電腦內,
過程中往往都需要較久的等待時間,改用TB5更高速傳輸能有效縮短等待時間。
另外TB5支援更高頻寬的外接GPU,對於有這方面需求的使用者而言,是一項能明顯提升筆電效能的進階選擇。
不過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TB4或USB 4在功能與價格之間取得不錯的平衡,能滿足多數日常使用需求,
目前TB5的裝置與線材尚未普及,價格相對較高,期望未來能逐漸平價化,屆時將會是更理想的升級時機。
以上是windwithme使用後的感想,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