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更健康?最新研究揭示:未婚、離婚者失智風險低4成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6322
結婚在過去似是幸福的代名詞,但近期卻有研究推翻了這個認知:結婚不但沒有更快樂,還可能增加失智的風險高達40%,遠離低品質婚姻,成為健康生活的重大關鍵。
「年紀到了就該走入婚姻,且不該輕易離異,」這觀念在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社會也普遍認為,穩定的婚姻關係有助心理健康。
過往曾有研究發現,沒結過婚或喪偶的人,失智風險上升20∼42%;還有其他研究發現,已婚人士的壽命更長,罹患心臟病、憂鬱症的比率更低,癌症存活率則更高。
不過,這些發現近期被推翻,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婚姻不再是幸福、健康的代名詞,某些情況下,婚姻還可能成為壓力源,提高失智的風險。
最新研究:未婚、離婚後,失智風險竟大降
2025年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期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已婚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未婚、離婚或喪偶都還高,從輕度認知障礙(MCI)惡化成失智症的機率也較高。
根據研究結果,與已婚人士相比,從來沒結過婚的人失智風險少了40%;至於離婚的人,失智風險也比已婚少34%。
此外,過去普遍認為「喪偶」會因過度悲傷,而嚴重損害大腦健康,但數據顯示,喪偶者的失智風險竟也比已婚少27%。
也就是說,根據這份研究,只要不在婚姻關係中,失智風險就比較低。研究團隊指出,「婚姻帶來的照顧負擔、關係壓力,可能會對腦部健康產生長期的負面效應。」婚姻未必會提供情緒支持,還有可能是壓力源之一。
這份研究的樣本,來自美國國家阿茲海默症協調中心(NACC),追蹤2.4萬人長達18年,受試者平均年齡72歲。
除了單身能降低失智風險,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失智?立即閱讀〈預防失智症飲食、穴位、運動一次看!吃對食物預防失智〉
未婚人士交友動力更強,社交成「防失智」關鍵
研究團隊分析,未婚者失智風險較低,有一個可能是「診斷延遲」,因為已婚者普遍更重視失智預防,且身旁有伴侶及早發現失智前兆。
然而,團隊在考量相關因素後也推測,事情可能沒這麼簡單——還有另一項影響失智風險的重大要素,就是「社交行為」。
過去社會認為,結婚能讓自己「老了有伴」,否則就會「孤老終身」。但事實上,非婚人士的人際支持不見得比已婚人士差,特別是高齡社群中,出現了很多非傳統的支持網路(同好團體、鄰居、社區活動等),挑戰過往「結婚防失智」的假設。
研究作者寫道,非婚人士和朋友、鄰居的關係更活絡,而且比已婚人士「更傾向採取健康的生活行為」。相比之下,已婚人士的社交整合能力通常較差,和人際網路的互動頻率、互動品質也較低。
這點在喪偶者身上尤其明顯,因為「喪偶後的社交網絡,會在幾年內突然擴大,反而成了防止失智的要素。」研究人員還指出,「雖然突然成為鰥夫寡婦,對很多人來說是生命的重大轉折,卻也讓不少人的長期壓力下降了,特別是那些原本婚姻緊張,或有長照負擔的人。」
女性離婚後職涯起飛,擺脫「低品質婚姻」讓你更快活
過去人們總把離婚和「婚姻失敗」畫上等號,但在當代,離婚反而可能成為通往更健康、更幸福人生的門票。面對不適合的婚姻,當離則離,沒有必要逼迫自己過度忍受煎熬。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調查,美國就有55%的人認為,夫妻之所以會不快樂,往往是因為「在糟糕的婚姻中撐太久」。《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期刊》的研究指出,大量證據顯示,婚姻帶來的健康益處似乎只存在「高品質婚姻」中。
相反地,婚姻滿意度低(低品質婚姻)的人,他們的健康狀態、死亡風險表現並不比喪偶、離婚或不婚者更好,甚至還可能更差。
不僅如此,傳統婚姻中的女性常因離婚引發經濟困難、情緒崩潰。但近代,離婚對女性不但是種解脫,還可能因此開啟精采的人生下半場。
賓州州立大學社會學家阿瑪多(Paul R. Amato)的統整研究指出,許多女性在離婚後都變得更自主、積極自我成長,心理健康和自信提升,對多數事情也更有主導性。
離婚不是終點!「當一扇門關閉,其他門也會開啟」
女星茱兒芭莉摩(Drew Barrymore)有過3段婚姻,她曾說自己一度對離婚感到羞愧,但後來她意識到,離開「非己所願」的狀況、改善生活品質,並沒有什麼錯。「對我來說,離婚不再是一種羞恥。我完全自由了,」她表示。
巴西超模吉賽兒邦臣(Gisele Bündchen)和前夫球星湯姆布雷迪(Tom Brady)婚姻長達13年,她坦言,「離開一段不健康的關係需要勇氣。但當一扇門關閉時,其他的門也會打開。」
美國名模兼演員艾蜜莉瑞特考斯基(Emily Ratajkowski)則在和前夫離婚後,把訂婚戒指改造成「離婚戒指」,作為重拾力量、自我蛻變的象徵。
原文標題:單身更護腦?研究證實:未婚、離婚者失智風險低4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92732
拔辣,安眠藥別再吃了。考慮離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