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windwithme
Elite Member
 
windwithm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29
BIOS開啟進階選項提升Latency與頻寬,
AIDA64 Memory Read – 93696 MB/s、Write – 85407 MB/s。


目前Intel在記憶體頻寬表現會比AMD較佳,雖然AM5平台先前優化過可提升時脈到DDR5 8000,但頻寬增幅沒有預料中的高,且極限時脈還是較為落後。
不過Latency表現目前是AMD平台表現普遍較佳。
測試中BIOS開啟Enhanced Memory Latency選項,搭配XMP預設參數與電壓,
在運行少數測試項目時無法通過,這點就需要使用者多花些時間做參數微調或提高電壓再試試。
畢竟每款DRAM體質不一,提升效能雖有開啟功能選項之外,不同的設定與體質的搭配才能達到更穩定的狀態。

3D效能測試採用Intel Arc A750 8GB公版卡, Intel公版在設計有別於市場上許多顯卡品牌的設計,讓外觀具有Intel自家特色。
3DMARK Time Spy score => 13062


3DMARK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1080p=> XeSS mode Performance
XeSS off 28.12FPS、XeSS on 69.48FPS、Performance difference 147.1%。


Intel XeSS技術標榜可實現高效能或高真度視覺的效果,類似nVIDIA DLSS或AMD FSR,透過硬體加速與AI演算化技術用以提升效能與更高畫質的視覺效果。
提供Ultra Quality、Quality、Balanced、Performance等4種設定模式,
看過有無開啟的對比照片,可讓3D貼圖更為細緻,同時效能再提升,增加遊戲順暢度。

Cyberpunk 2077 電馭叛客2077,畫質設定Ultra –
XeSS開啟Performance 1440p=> Average FPS 78.70


Call of Duty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II 2022 –
XeSS開啟效能 1440p=> 平均幀數 85


以上A750安裝5382版本驅動做測試,從去年開始Intel在Arc驅動程式做更新優化,
每月都有提供驅動更新,對於多款遊戲有顯著的效能提升。
Arc A750初期標榜接近RTX 3060效能,如今3D效能對於更多遊戲應能有優勢,
除了1080p在多數遊戲開啟最高特效擁有很不錯的幀數表現之外, 1440p在多數遊戲特效開到高以上還是可以勝任。
此外專屬軟體與穩定度也有明顯進步,不過對於VRAM使用率偏高還有優化空間。
若遊戲支援XeSS開放技術將會有更高的效能表現,也希望未來能繼續推廣XeSS技術應用到更多款遊戲。

最後測試部分是將上述平台裝入InWin F5機殼中,因為是尺寸比較小的平台,安裝過程算是相當順利,打開側版的內部一覽。


燒機溫度與耗電量表現,室溫約27度蓋起側板進行燒機測試:
14500預設值搭載風冷Intel Laminar RM1散熱器。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
AIDA 64顯示CPU電壓約1.232V;CPUID HWMonitor顯示CPU功率115.21W。
P-core約92~100度,時脈約4~4.3GHz;E-core約83~88度,時脈約3.2~3.4GHz。


左思右想還是花了些時間,將B760 ATX主機板、白色240一體式水冷與GIGABYTE 4070 Ti SUPER都拿出來安裝。
除了搭較大型的零組件來觀看內部空間之外,同時也讓水冷呈現更多白色元素。


更換完成後進行燒機測試,14500預設值搭載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ML240 Illusion一體式水冷。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
AIDA 64顯示CPU電壓約1.282V;CPUID HWMonitor顯示CPU功率105.9W。
P-core約64~81度,時脈約4589MHz;E-core約64~66度,時脈約3691MHz。
對比先前7600X預設電壓搭載360一體式水冷,AIDA64燒機時CPU電壓1.353V,功率108.5W,全速時約93度,最高約95度。


14500換上240一體式水冷,散熱能力約等同於雙塔空冷散熱器,不免好奇對比Intel Laminar RM1和7600X搭載360一體式水冷相比如何?
CPUZ:單線執行緒 => 14500 786.4(240水冷)、762.2(RM1)、7600X 742.7(360水冷);
多工執行緒 => 14500 8815.6(240水冷)、8781.5(RM1)、7600X 5795.2(360水冷);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14500 21011(240水冷)、18589(RM1)、7600X 14261(360水冷) pts;
CPU (Single Core) => 14500 1867(240水冷)、1816(RM1)、7600X 1943(360水冷) pts


以上對比可以很明顯看出來,在高負載較長時間燒機環境改用240一體式水冷,
P-Core時脈提升到4.6G,E-Core也同樣有提升,溫度明顯也降低許多,居然連功耗也能降低,感覺好像換了更高階的散熱器讓考試都一百分了..XD
上面14500跟7600X相比,雖然用了較低一階的240水冷,不過溫度跟效能表現都較佳,
估計14500在一般使用環境若用品質不錯的單塔散熱器就能有很不錯的表現,此外14500在CPUZ單線程效能超越7950X讓人有點驚訝。
隨著Intel與AMD這幾年將核心數與時脈越拉越高,也伴隨著溫度與功耗的提升,一般使用環境雖然不會像燒機程式那樣高負載,
但還是建議搭配相對應的空水冷散熱器,除了讓CPU擁有更好的效能與穩定度,溫度表現也能看起來相對舒適。

效能與數據表格:


去年已經分享過13500完整效能,市場上價位差不多的7600X評測也曾分享過兩次。
有關7600X一次是預設值效能,另一次則是降壓分享,運用BIOS做適當的降壓會有較佳的表現,
透過電壓降低也可讓原本需要360一體式水冷才能壓制也能降為雙塔空冷足夠勝任。

回到14500身上,優勢在於P-Core效能等同12代水準,也與7600X互有高低,多工則是要看軟體需求跟支援度,理論上總核心數達14核心多工會較佳許多。
DRAM有DDR4選擇與頻寬較高也是Intel平台優勢,雖然AM5平台後續將DRAM頻寬優化提高,但還是略低一些。
未來支援度這部分當然是AM5比較吃香,畢竟Intel 1700腳位僅推出到14代,未來將推出下一代新腳位。
最後主機配置還是要看每個人的預算、喜好、使用軟體或環境而定,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平台或零組件。


以上是windwithme先前就想分享的Intel中階定位較高CP值的Core i5-14500效能、Arc A750新版驅動表現與感想、InWin推出外型簡約搭配散熱出色的F5白色機殼,
將手邊硬體組裝起來放入機殼來完成這篇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網友做為參考,
覺得有幫助的也請訂閱Youtube頻道,接著是即將到來的Computex 2024新品分享,敬請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舊 2024-05-28, 06:48 P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windwithm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