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銀鐵人
台灣晶圓代工又不是這幾年才開始,已經玩很久了,現代生活都脫離不了科技,就連汽車都滿滿科技感,晶圓代工是有可能衰退,但浮度不會太大
|
沒錯, 其實產業都是存在的, 為何傳產發展的多, 而晶圓代工目前"人數"比較少?
其實企業都是逐利, 而且會朝利潤比較好的去追求, 所以並不存在於要卡死停留在低階.
這是一個誤解 (或邏輯上的誤區) - 經歷那麼多年月過去, 獲利好的, 會漸漸排斥獲利差的.
不同企業之間爭奪的生產要素就是: 能源, 土地, 跟人.
那為何晶圓業沒有早一點雄霸全台? 其實就是能源跟人跟不上.
土地有錢就可以買可以搶奪, 其實能源/人某個程度上也是.
但明明就沒有那麼多足夠適合的人了? 從哪裡生出來? 需要時間.
而企業的運作, 都會去找最佳的人/設備比, 而且是適合的人搭配適合的設備.
===
所以近幾年, 台GG的擴張, 其實就是放低了對人(素質)的要求, 這點有誰要反駁?
記得連新聞都有提到了.
從以前要求最頂尖的學院, 到後來相關科系, 但後來... 更放鬆.
(其實跟國軍也同理, 但我不想扯太遠)
為什麼? 就是因為台灣每年畢業生人才的產出數量限制.
===
以上還能繼續說, 但另一個比較暴力的講法.
社會上好壞都是金字塔, 這基本上就說明一切了吧?
所以因果關係要釐清, 從政者的確很糟, 但不是白癡.
金字塔頂尖公司配金字塔頂尖的人.
本來就是少數.
越好的, 就是越少, 這就是定律.
不是想發展產業就發展, 不是想設廠就設廠, 其它方面也要跟上.
蓋硬體是相對很快的, 我一年半就可以一批, 問題是新新學子要4年(學士).
以上不口出惡言, 大家自己思考邏輯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