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個 "狀況" 用這個方式來詮釋會比較貼切。
你認為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一是因為只佔了 5% 人口(1人/20人)
二是孩子知道你反對, "選擇不告訴" 你們
這個 "狀況(你的問題)", 不會因為你不接受而消失。
與其因為 你的問題(不接受), 而讓小孩終身不幸福快樂。
誰該自我成長呢?
---
如果你只是要激發對方, 讓對方一樣持反對的心理,
那你的假設性問法確實達到目的了, 特別是沒有想清楚的族群。
---
法律是規範人行為的底線, 從這次的過程來看有些人, 團體, 媒體的底線似乎深不見底...
當法律無法涵蓋應包含的範圍就需要去調整與修改...
引用:
|
作者厝漢
我重點在於,今天這個 "問題" 發生在自已身上時 你願不願接受。重點不是送做堆 了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