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razynut
聽起來像是一種形而上的玄學,你一定生錯時代了。東晉比較適合您。
這讓我想起Dilbert的作者Scott Adams,有一回化了妝掛上假鬍子化名Adam Scott假扮銷售顧問,惡作劇找上Epson的高層推銷玄之又玄的銷售理論,大談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些什麼的"愛"、"友情"、"團隊",在白板上畫出一個又一個不知所云的圓圈-連線。
Epson的高層正襟危坐專心聆聽他的胡言亂語時,他終於忍不住一把扯下假鬍子……
最後他的感想:幸好Epson的人具有相當程度的幽默感,對他的胡鬧一笑置之……
|
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見人見智。
達到這種境界最出名的是葡萄酒。不過再好的葡萄酒,假如沒有適當的環境以及過程,管你是Lafite還是Latour,一樣可以難喝給你看。
相反的,環境跟過程適當的話,隨便一瓶都可以讓人印象深刻。
小弟是不太愛喝紅酒的人。學習跟家裡會藏酒純粹是用來交際應酬的。不過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跟太太去巴黎玩,在那認識了一對從挪威來的小情侶。因為都很健談,我們一拍即合,就買了點乳酪,火腿,醃肉,水果,巧克力等去公園喝紅酒,聊天,看書,曬太陽。體驗一下巴黎人的生活態度。在超市裡我們隨便拿了瓶15歐左右的紅酒來搭,不是什麼認識的酒莊。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準備。就只是開起來醒了十分鐘左右吧。而這瓶紅酒是我這輩子印象最深刻的。真心是覺得那瓶紅酒好喝。
我並不是說這瓶無名酒廠的紅酒就比拉非好。同樣的環境,拉非也可能會很棒。不過這瓶不知名的紅酒合我口味。整個過程是愉快以及輕鬆的。而那瓶紅酒在那樣的環境是一種很大的享受。有個畫龍點睛的作用。而我相信這就是那位Stumptown的人跟我說的意思。
我對第三波的理解就是,去享受咖啡,而不是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