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h1010000
基本上目前台灣有能力做出外銷產品的公司
幾乎都是拿內銷的價格來補貼外銷
不然哪有能力跟外國產品競爭...
所以才會造成內銷比外銷價格高的情況
尤其是受保護的產業更是如此...
簡單說,就是敲本國的盤子 
|
有證據嗎? 可以給點參考資料嗎!
以台灣這丁點可憐的購買力, 是能補貼多少? 撐的起來嗎?
有些東西明明是台灣製的, 台灣卻買不到或爆貴, 有時是稅法的問題. 有興趣自己查查 "保稅工廠", 我就有這樣的經驗, 自己設計的東西想留做紀念還要託人從日本帶回來...
至於敲盤子, 可能吧... 一般人普遍 "便宜無好貨, 貴的比較好" 的心態, 讓廠商在價格策略上有很多操作的空間, 舉例來說, 諾X膠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