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Richthofen
難道你認為 太陽能板 有可能產出比生產它本身耗的電還更多的電嗎?
太厲害啦 打破質能守恆定律啦 人類還會缺能源嗎???
難不成是永動爐??
你的類比還是錯誤
所謂18%轉換效率 就是好比生產一片180W的太陽能板 會耗掉 1000W的電
還沒有考慮到其他的損耗的理想值 實際會更低
太陽能板 跟 發電機 差別就是效率 以及位能轉換的不同
正是因為生產發電機組比較有效率 才會廣泛的接受並使用
事實上NASA有發展出 50%轉換效率的 太陽能板
不過要用到稀有金屬+在太空中使用
而且也貴到連NASA都受不了
無法用在民生用途上
|
轉換效率指的是能轉換產生出多少地面接收到的太陽能量比率,
與太陽能製程的能源使用量無關,
一般最簡單好記的算法就是1平方公尺面積在太陽直射時每小時接收到的能量約1000W,
例如以國內新日光的產品資料來講
https://webbuilder3.asiannet.com/ft...H_E4A_WS_01.pdf
太陽能板模組大小是1956mm X 992mm 面積約1.94平方公尺,
其中裝置量380W這一型的轉換率就是寫19.6%
380能量輸出值 / 1940面積可接收能量 = 0.1958 -> 19.6%轉換效率
今年全球有商業化量產的太陽量模組轉換率最高約24%
http://pv.energytrend.com.tw/news/20160628-14092.html
http://pv.energytrend.com.tw/news/2...1-14307149.html
而各種太陽光電技術目前轉換效率最高約46%,
另外,太陽的能量中光與熱大約各半,
因此單純的太陽光發電或太陽熱發電的轉換效率上限都是約50%,
要做到50%以上的轉換率必須結合光發電與熱發電使用才行,
太陽熱發電的成本與應用這幾年已經被光發電大幅超過。
現階段矽晶太陽能系統的能源回收期大約在2年左右而薄膜太陽能則不到1年,
(也就是製造矽晶太陽能發電系統所使用的能源,大約是這個太陽能系統發電2年左右的量)
這個數據只要不是找太舊的資料都差不多。
http://www.iea-pvps.org/index.php?i...push&docID=239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06cea67642f.pdf
太陽能的產業鍊產品由上到下大約幾個主要階段,
1矽材->2矽晶圓片->3電池->4模組->5出貨給系統廠商,
台灣在全球太陽量產業的位置主要在矽晶圓(約全球10%)和電池(約全球20%)這2個階段,
中國在1~4的產量都是最主要的生產國(近半或過半),
而其實歐美也有生產但產量佔比都不大(美國主要在矽材這部份產量不小)。
去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前10大廠與主要生產地點台灣有2家茂迪和新日光排在第8、9名,
美國的第一太陽能排在第5名。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ufacturers.html
這一兩年全球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量增加的都比核能要快,
今年全球太陽(光)發電量差不多有核能的十分之一,
若加上風力發電量就會有核發電量二分之一,
等著看2025年底之前全球太陽能發電量+風力發電量是不是會超過核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