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nomad
我覺得這種根本不能叫 效能不剩,而叫 效能嚴重不足,只好另選途徑
就像智能手機一開始,就有人一直說手機效能過剩,因為他手機只用來打電話!!!
其它上網、看電影什麼呢? 回家用電腦唄,更不用提用手機玩遊戲
直到最近手機才"開始"適合玩遊戲,但一直都有人說手機效能過剩
其實是效能嚴重不足,只好玩那些很不需要效能的
現在的電腦真的效能過剩嗎?
錯了,把一些真正要效能的都排除在外,當然效能過剩
"內顯無力,還不加買PS4" 像不像以前 "手機無力,還不如回家用電腦玩" ??
是效能嚴重不足啊
我現在已經不能接受傳統式的大主機了
只想用NUC這種尺寸的,上下班帶著走多方便啊
而且要能玩遊戲,特效不求全開
|
您提出的「效能不足」應該是汎指目前CPU「遊戲能力」的不足這個議題
您舉例的手機例子個人認為在某些情況下成立,但也不全然成立
如果以「玩遊戲」這件事情來看,手機市場的「硬體技術」在早期無法勝任現在我們看到的手機大作所需的運算(其實我不知道有哪些,並沒有接觸),所以在技術的進步下讓手機有更強大的處理能力後,等於解放了行動裝置本身在遊戲上面的可能性。同樣的,如果desktop這邊的CPU也可以強化其「內顯」能力滿足更多的遊戲需求,例如CPU本身有現在i3的處理能力然後內顯達到GTX950然後賣個i5價,確實有不小的誘因。這邊是我同意的部份!
但是,手機與桌機在面對遊戲這塊上面我覺得有個根本的差異:「擴充性」
PC可以為了達到特殊目的而插上不同的介面卡,這是一直以來都有的。而自從3D的需求出現後,從外掛的3D加速卡(Voodoo)一直發展下來至少造就了ATI(AMD)以及Nvidia這兩個目前的技術領先者,姑且稱這兩家公司所focus的市場是「獨立顯示卡產業」
在這個產業相當成熟的情況下,消費者很容易獲得這兩間公司所提供的顯示卡帶來的3d效能,這邊所說的容易不只是經濟上或通路上的易得性,也意含了消費者從買來到獲得完整「效能」非常容易...PCIE插下去,驅動裝下去...基本上就好了。手機一來產業發展軌跡本身就與PC不同(沒有「獨立顯示卡供應商」一開始就卡在那裡),同時本身的也無法擁有相等的擴充性...畢竟目前你無法直接在現有的手機上要求「加一顆顯示晶片強化3D」
在消費者能夠容易取得並使用內顯的替代品且這個替代品能讓你從遊戲中獲得更多效益(例如更好的特效、更高的解析)的時候,我認為現階段直接推薦替代品沒有任何問題(PS4也算玩遊戲的替代品)
如果內顯能達到更高的遊戲能力當然好,我相信未來處理器廠商也會一直投資在這一塊上面,或許有一天我們能用一隻像是「電腦棒」(例如華碩的Vivostick)直接特效全開暢玩GTA5這等級的遊戲也不一定!!
以上其實完全沒考慮現實市場問題,例如:intel是否會去搶目前獨顯兩大廠佔的那塊餅?有何誘因?AMD本身業務就包了CPU跟顯示卡,是否對其持續加碼內建顯示有所影響?
---------------------------------------------
您提到帶著NUC上班...好像真的挺不錯的!公司如果可以接受BYOD的話很有搞頭耶...
多準備個變壓器就好...不需要跑外勤的可能比筆電還方便
謝謝您提供一個這麼好的理由讓小弟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