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人文,連鎖店?
"...最近流行起來的並不是上述的這種咖啡館,而是由跨國企業開設的連鎖咖啡店。我厭惡連鎖咖啡店,雖然他也許很方便。原因之一是因為連鎖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一向以極為低落的條件僱用工讀生,一個小時工資,也許恰恰與三分鐘內賣出的咖啡等價。工作內容則因為人數不足,包括點單、調理、收拾與清掃廁所,忙碌的工作內容是不停地沖泡與清理、忙著記下公司定訂的各種配方,以及其他許多與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關係的技能例如收銀台操作、包裝方式。若要談得更遠一點,跨國連鎖咖啡企業對於美國、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的咖啡農也都還存在著巨大的剝削。
原因之二是它無法提供泡咖啡館的樂趣與生命經驗。在櫃台與客人招呼的不是一個抱著理想的店家,而是一個個用後即丟的工讀生;每一家店佈置成同一個長相,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吵雜的空間加上不時傳來工讀生的呼喊:「卡布其諾中杯好了,哪一位客人?」別說好好聽音樂,有時連有沒有放音樂都無法辨識。談話與休息都變得不可能。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之外,
最令我噁心的是這些連鎖店全部口徑一致,叫賣起與他們所做所為全然相反的符號──人文──來自欺欺人,用以向社會推銷自己,以達成營利的目的。頗具進步性的知識份子沙特與西蒙波娃,若知道她們無意間建立起的這種印象竟被連鎖企業拿來炒作與營利甚至壓搾,我猜她們應該會有點意見?……"
---
公平貿易在星巴克?
"…
「請問你們的咖啡都是用公平貿易咖啡豆嗎?」
「今天的『本日咖啡』是xxx豆,不是公平貿易咖啡豆。」
「『本日咖啡』以外的咖啡呢?」
「其他的咖啡是用xx濃縮咖啡豆。」(恕我不記得豆名)
「呃,公平貿易咖啡豆並不是一種咖啡豆名。」
「對,它不是咖啡豆名。它其實包含多種豆子。」
「所以我要點什麼才能喝到公平貿易咖啡豆?」
「『本日咖啡』有時會用公平貿易咖啡豆煮,但今天不是。所以今天沒有。」
所以今天沒有選擇。我又喝了一杯可能壓榨第三世界咖啡小農的卡布其諾。
其實我當然有選擇,例如離開,拒絕消費,或當澳客,繼續跟店員盧,請他無論如何用公平貿易咖啡豆煮一杯給我。再不然對他長篇大論一番,請他轉告上司,全面使用公平貿易咖啡豆的重要性,不然牆上那個公平貿易咖啡豆的menu牌是掛著當形象裝飾?星巴克網站上的這段社會公民責任又是寫給誰看?
但我沒有這樣做,一來我峱,沒膽當澳客;二來我對公平貿易論述的了解尚淺(差不多就是來自no logo和Noreena Hertz的書),對於在臺灣應該如何推展怎麼配合,目前還沒個譜。前面已經說了,我原本就不喜歡星巴克,且不久前紐西蘭的星巴克員工才剛發起罷工,抗議工資過低和工時不穩(和不久前公視播的麥當勞誹謗案有類似情境),更讓人明白,豆子產銷結構中的剝削,不過是此跨國連鎖企業的諸多問題之一罷了。
與其花力氣去星巴克當澳客,還不如多多支持其他真正有人文特色和人情溫暖的小咖啡館,實際協助他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繼續生存。尤其像我這種窮人,偶爾才上一次咖啡館享受,還是別浪費在星巴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