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Ivanshan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35
引用:
作者belle9145
http://static.ettoday.net/images/1291/d1291010.jpg

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2年前曾公開預測,好萊塢電影將會因為過多的英雄電影和大成本製作而走向自我毀滅,在當時的影壇引起不小的討論,近日他為新片宣傳時透露,這個想法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我想,當年史匹柏與盧卡斯的公開預測,只有提到大成本製作,也就是億萬大製作(至少1億美元以上的製作成本),差不多也就是所謂的爽片,而英雄(superhero)電影只是其中的一種。後面轉貼我在2年前寫這兩位大老的預測發言內容,看完之後,你們可以去查一下目前滿手大片的迪士尼(Marvel、皮克斯、星際大戰系列...)近年來一年推出幾部電影(答案:平均不超過10部),億萬大製作又有幾部:

我在前天的發言最後提到,史帝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與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兩位好萊塢大老6月中旬時的預測,當時的報導多聚焦於盧卡斯提到未來一張電影票可能要價50美元。如今,好萊塢在今年最重要的暑假檔,至少有四部大片票房垮掉,最近一個多月國外電影專業媒體包括Variety、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甚至是時代(Time)雜誌、衛報(The Guardian)...等在相關檢討報導中,都不約而同提到(或很難避免不提到)兩位大老的談話內容。兩位大老當時究竟說了些什麼?以下是其中與電影業有關的重點(那個座談會是以娛樂業的未來為主題,除了電影以外還有提到其他的娛樂型式,例如:電視、網路、Game...等)。

史匹柏:電影公司將會內爆;電影票可能至少50美元

關於兩位大老的相關談話,THR報導標題是:「史帝芬史匹柏預測電影業將會發生『內爆』(Steven Spielberg Predicts 'Implosion' of Film Industry)」,Variety的標題則是:「喬治盧卡斯與史帝芬史匹柏:(大型)電影公司將會內爆;隨選視訊是未來(George Lucas & Steven Spielberg: Studios Will Implode; VOD Is the Future)」。他們是於今年6月中旬出席南加大電影藝術學院(USC School of Cinematic Art)的一場座談會,座談會目的一方面是慶祝南加大影藝學院的互動媒體大樓(Interactive Media building)開幕,另一方面配合大樓啟用舉辦以娛樂業的未來(the future of entertainment)為主題的座談會,兩位大老在會中發表了他們對電影業的一些看法與預期。Variety的報導提到,「他們就是想賺錢(They're going for the gold)」,這是盧卡斯對於電影公司、指的當然主要是好萊塢六大的看法,「但這並非永遠行得通。結果就是他們(指電影公司)不斷窄化目光焦點。觀眾將會感到厭倦。他們(指電影公司)則將會不知道要怎麼做(But that isn't going to work forever. And as a result they're getting narrower and narrower in their focus. People are going to get tired of it.They're not going to know how to do anything else.)。」果然,觀眾在他們的談話後不久(6月底白宮末日上片時),就開始對好萊塢億萬大製作感到疲乏。

THR的報導中提到,史匹柏表示:「你大概只要花7美元就可以看林肯(Lincoln,2012),(但未來)可能要花25美元才看得到下一部鋼鐵人(you're gonna have to pay $25 for the next Iron Man, you're probably only going to have to pay $7 to see Lincoln.)」。史匹柏的說法可能還不算語出驚人,盧卡斯更進一步預測:「最後戲院數量將會減少,更大的戲院有更多的好東西。屆時(去戲院)看電影(一張票)將會花50美元、或100美元、或150美元,就像百老匯(舞台劇)目前的票價,或是看一場足球賽(的票價)。(看電影)將會成為很昂貴的事...(一部電影)將會在電影院上映一年,就像現在百老匯的表演一樣。而那將會被稱為『電影』業(You're going to end up with fewer theaters, bigger theaters with a lot of nice things. Going to the movies will cost 50 bucks or 100 or 150 bucks, like what Broadway costs today, or a football game. It'll be an expensive thing. … (The movies) will sit in the theaters for a year, like a Broadway show does. That will be called the 'movie' business.)。」THR報導也提到,盧卡斯同意史匹柏的看法,認為電影業「大規模的變化正在進行(that massive changes are afoot)」,並認為戲院業某種程度會轉變為類似百老匯的模式(film exhibition morphing somewhat into a Broadway play model),也就是前面提到一部電影將在戲院上映一年,電影票價將會飆得更高。史匹柏回憶當年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在北美的戲院上映了一年四個月。

好萊塢寧願花2.5億美元拍一部片,而不是拍好幾部片

THR的報導提到盧卡斯與史匹柏對南加大電影學院的學生表示,電影業現在正處於動盪的非常時期(the industry at an extraordinary time of upheaval),即使是被證明有才華的人都發現要讓電影在戲院上映變得更加困難,年輕導演提出的一些構想,會被(電影公司)認為太邊緣化而不適合拍成電影(are too fringe-y for the movies,或者,其實是不會賺錢)。Variety報導提到,史匹柏認為由於現在有很多種不同的娛樂型式都在爭取消費者,電影公司將寧願花2.5億美元拍一部電影,而不願意用同樣金額製作好幾部較個人化(personal)、或古怪(quirky)的電影。史匹柏認為「那是很大的危機,最終會(對電影業)形成內爆-或是一次大崩盤。當三、四部,也許六部(半打)大製作電影的票房崩盤,此時『典範』將再度改變(That's the big danger, and there's eventually going to be an implosion — or a big meltdown. There's going to be an implosion where three or four or maybe even a half-dozen megabudget movies are going to go crashing into the ground, and that's going to change the paradigm.)」史匹柏在這裡提到的典範改變,我想他的意思應該就是「環境劇變(Paradigm Shift,按字面直譯是典範轉移,但環境劇變應該是較適合的翻譯)」,電影業的環境起了大變化,要繼續賺錢就必須尋找新的典範(或說是模式/model)。

盧卡斯則預測:「未來大製作在大銀幕上映,而這些電影將會花掉很多費用製作。至於其他(指不是大製作的電影)則將會在小螢幕。這幾乎已經是現在的模式。林肯與Red Tails(2012)差一點進不了戲院。意思就是,史帝芬史匹柏與喬治盧卡斯無法讓他們的電影在戲院上片(There'll be big movies on a big screen, and it'll cost them a lot of money. Everything else will be on a small screen. It's almost that way now. 'Lincoln' and 'Red Tails' barely got into theaters. You're talking about Steven Spielberg and George Lucas can't get their movies into theaters.)。」在THR的報導中,盧卡斯表示:「(一部電影)通往戲院的路真的愈來愈窄(The pathway to get into theaters is really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史匹柏也補充提到,為了讓林肯可以在戲院上片,他必須(與其他人)共同擁有(co-own)一家電影公司(指夢工廠)。

盧卡斯的LucasFilm製作的Red Tails(2012),是以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黑人飛行員為故事核心,製作成本5800萬美元,在好萊塢僅能算是中型製作,由福斯發行於去年1月20日在北美上片,首映週末以1878.21萬美元拿下票房亞軍,最終票房4987.63萬美元,Box Office Mojo網站沒有海外票房的詳細資料,只有提到英國與克羅埃西亞兩地收入加起來不到50萬美元。而當盧卡斯在抱怨把Red Tails弄到戲院上片有多困難時,史匹柏則開玩笑表示:「我的林肯比你的Red Tails有更多觀眾(買票進場)(I got more people into 'Lincoln' than you got into 'Red Tails')」。林肯的製作成本也僅有6500萬美元,但北美最終票房1.822億美元,海外也有9308.54萬美元。而Red Tails在戲院上片的困難度,想必讓盧卡斯對好萊塢現在的環境大感沮喪,他於去年10月突然宣佈將名下所有產業、包括星際大戰(Star Wars)相關權利全部賣給迪士尼,真正的理由應該與當前好萊塢環境變得詭譎有直接關係。而且從私生活來看,盧卡斯把所有產業賣掉之後,今年6月就與Mellody Hobson結婚,兩個人的女兒也在上個月初誕生,顯然在不用煩惱事業之後,精子跟著恢復活力,「原力也因為這一個(女兒)而變得更強!(The Force is strong with this one!,這是Huffington Post相關報導的開頭第一段內容)」。

知名導演與好萊塢絕緣,或轉往電視界發展

至於史匹柏在前面提到較個人化或古怪的電影,盧卡斯與史匹柏認為未來會轉型為隨選視訊(video-on-demand,簡稱VOD),也就是轉移到網路。近年已經有一些獨立製片,在北美戲院上片的同時,也在包括iTune在內的VOD線上服務同時上線,讓消費者可以在自己的iPad、電腦...,甚至是手機上觀賞,而盧卡斯稱為「網路電視(Internet television)」,也會是未來的電影業。而史匹柏在提到他執導的林肯差一點進不了戲院時,還提到林肯差一點就要變成HBO的電視電影。實際上好萊塢的拜金風氣,已經展現在一些導演的待遇上,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大概已經有18年沒有拍過好萊塢六大的電影(1995年的賭國風雲之後,他的導演作品都是獨立製片,只不過六大會協助發行部份作品);也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史帝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天人交戰、性,謊言,錄影帶),則是已經轉往電視界並已經完成一部HBO電視電影Behind the Candelabra,該片已獲艾美(Emmy)獎15項提名,兩位男主角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與麥特戴蒙(Matt Damon),更雙雙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的提名。索德柏今年曾對紐約雜誌記者表示他的看法:「(好萊塢)已經肯定變得相當糟糕,說穿了就是有錢人(指金主,也就是好萊塢六大)決定他們可以在廚房放屁(It's become absolutely horrible the way the people with the money decide they can fart in the kitchen, to put it bluntly)。」索德柏的這段話應該充份反應好萊塢只會向錢看,對導演完全不尊重,日後想要看有創意的電影,可能必須到獨立製片或電視圈搜尋。

一張票50美元起跳?現在已經有25美元一張票

兩位大老的談話內容,雖然只是他們對電影業未來可能走向的看法,但其實已經有部份是正在發生,或說是現實生活中正在朝向他們說的方向在發展。除了前面提到好導演很早就與六大絕緣,或是已經轉往電視界發展,就以當時國外媒體主要報導重點提到的未來一張電影票可能要價50美元來說,末日之戰(World War Z)就曾經在上片前推出一張要價50美元的所謂Mega ticket,內容包含比正式上片提前兩天(6月19日,正式上片是21日)觀賞3D版本的電影票一張、RealD的特製3D眼鏡、海報、爆米花以及未來優先下載HD版本電影。Variety於7月初報導,據說Mega ticket只賣出約6萬美元,也就是大約1200張票。雖然50美元一張的Mega ticket現在賣不好,但不表示未來不會普及。全球部份地區、包括日本、台灣在內已經在推動之中的,除了行之有年的3D與IMAX(尤其是3D版本)之外,現在已經陸續有國賓的D-Box以及所謂的4DX,都比正常票價要貴很多,國賓的D-Box要610元台幣(約20美元多一些),4DX也要550元台幣(兩者都是3D電影全票票價)。

THR在4月份報導日本名古屋的一家影城,將從鋼鐵人3(Iron Man 3)開始在部份放映廳使用4DX設備時,提到「『在正常票價之外(on top of the regular ticket price)』,(觀眾)將付出13美元(1300日幣)的加收票價(premium)觀賞3D版本,10美元的加收票價觀賞2D版本。2012年在日本的電影平均票價是12.5美元(who will pay a $13 (1,300 yen) premium for 3D versions and $10 for 2D films, on top of the regular ticket price. Average admission price in Japan in 2012 was $12.50)。」而所謂的正常票價,「2012年在日本的電影平均票價是12.5美元」,名古屋這家配備了4DX設備的戲院基本票價絕對高於12.5美元這個平均票價。所以,3D版本至少25.5美元(約760元台幣),2D版本至少也要22.5美元(約670台幣),已經差不多是50美元(約1500元台幣)的一半。IMAX的3D版本在台灣的全票票價大概在400到420元台幣之間,可以想像IMAX若是也引進類似的玩意兒,一張票也許會在六、七百元台幣上下。所以,不用像史匹柏說的要等到下一部鋼鐵人,現在已經有25美元一張的電影票。

而無論是D-Box或是4DX,都只是在戲院座椅上玩花樣,這個部份當然另外有廠商在經營,當然好萊塢六大也會介入分油水(好萊塢六大的大片應該會在拷貝上加裝給D-Box或4DX使用的控制碼,連部份電影的藍光都已經附有D-Box功能,給在家中裝設D-Box座椅的消費者使用,若是沒有分錢給片商,應該不可能在拷貝上加裝控制碼),而這些廠商當然不會只是想要向戲院業者促銷幾張椅子那麼簡單。注意盧卡斯前面提到的這句話:「最後戲院數量將會減少,更大的戲院有更多的『好東西』。屆時(去戲院)看電影(一張票)將會花50美元、或100美元、或150美元,就像百老匯(舞台劇)目前的票價,或是看一場足球賽(的票價)。(看電影)將會成為很昂貴的事...(一部電影)將會在電影院上映一年,就像現在百老匯的表演一樣。而那將會被稱為『電影』業。」這些特殊功能的椅子當然屬於這些『好東西』之一,現在戲院業者連換音響系統或放映系統,都會找藉口加收票價。秀泰加裝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音響系統,一張票要多加60元;西門國賓大廳幾年前就針對數位版本一張票要加收20元,現在除了加裝杜比全景聲,而且廣告中還提到會改裝為所謂的「國賓巨幕(ATX)」,屆時不知道一張票準備收多少錢?

好萊塢大製作未來將屬於利基市場?

至於百老匯(Broadway)的票價,以Broadway.com網站可以查到的資料來說,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的前傳Wicked(環球正在籌拍電影版),一張票76美元起跳;曾經拍成電影的芝加哥(Chicago),一張票92美元起跳;今年秋天即將開拍電影版的Jersey Boys(將由克林伊斯威特執導,大部份重要角色的選角已經完成,而且大多都是直接在百老匯找現成人選),一張票接近130美元起跳。前面列舉的都是目前在百老匯的熱門音樂劇(musical),而所謂的起跳價是比較不太熱門的劇院、可能是最差座位的票價。關於兩位大老談話的報導,國外曾提到這個名詞:「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或翻譯為分眾市場)」,這樣的市場是屬於有特殊需求的較小眾市場,雖然小眾但是他們可以(或願意)負擔較高的票價,而內容供應商也願意花較多的錢來製作,但是相對的也必須要持續運作(也就是上演)較長的時間,才可以達到收支平衡或是創造較高的利潤,這也就是盧卡斯提到的「(一部電影)將會在電影院上映一年,就像現在百老匯的表演一樣」,特別是在娛樂型式愈來愈多樣化的現在,電視、網路、Game...其實都在與電影業爭奪消費者(觀眾),這也就是北美電影院觀眾逐年減少的原因之一。

以今年暑假檔的大片環太平洋(Pacific Rim)來說,就是利基市場的最佳範例,因為這部拍攝成本加上行銷費用接近4億美元的昂貴製作,最終只吸引宅男粉絲(Fanboys)與男孩觀眾,其他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幾乎完全不感興趣,而宅男粉絲重複消費(也就是到戲院看好幾次)對該片票房有極大貢獻,但最後全球票房只比4億美元多一些些。THR於7月底發行的雜誌版報導提到,對手電影公司(rival studio)了解內幕的人士透露,環太平洋大概會造成傳奇(Legendary)與華納虧損5000萬到一億美元(could lose $50 million to $100 million for Legendary and Warners),這個虧損金額已經估算到日後發行DVD/藍光/VOD...等家庭娛樂產品以及電視轉播權利金等後續收入。就像我之前在寫「到底水世界(Waterworld,1995)是不是賠錢貨?」時,提到後續收入的高低與電影票房有直接關係,環太平洋全球只有中國、南韓以及台灣算是大賣,俄國票房只能算不錯而已,好萊塢去年度海外十大市場的英國、法國、德國、澳洲、日本、巴西的票房都不太出色,在今年前8個月當地累計票房幾乎無法擠進當地的前25名,家庭娛樂產品不太可能賣得太好。至於全球票房第一的中國,應該不會有人寄望正版影音產品會在當地狂賣,會狂賣的應該只有盜版或山寨版�***商是無法從中獲利的。而且,那些重複觀賞的觀眾,無論去戲院看了幾次,藍光發片時應該只會買一份(或是頂多鐵盒版與送公仔的版本各買一份),也就是家庭娛樂產品的銷售與戲院票房不一定會成正比。但若是一張票50美元發生在現在,環太平洋的全球票房應該可以接近10億美元,因為宅男粉絲應該會選擇看票價最貴的版本,50美元一張票應該至少會包括D-Box或4DX、3D、IMAX或其他巨型銀幕,以及一些尚未開始推廣或仍在發展中的『好東西』。而在電影院上映一年,也表示應該一年內不會發行家庭娛樂產品,宅男粉絲有更多時間可以去戲院重複觀賞。

當然,前一段內容多數只是根據兩位老大的預言所作的推測,但是兩位大老的預言與目前的好萊塢情勢對照來看,是有可能在未來發生。而無論是3D、IMAX或其他巨型銀幕、D-Box或4DX、杜比全景聲...等,都是近年來好萊塢、相關設備廠商以及戲院業者正在陸續向全球推廣的,消費者就像溫水煮青蛙,目前的剛開始階段只是感到好奇而可能對價位無感,但是由於好萊塢大製作的製作費用已經發展到臨界點,大幅上漲很容易,小幅調降實務上會有困難,頂多就是到提供稅務優惠的地方拍攝,省個一、二千萬,或二、三千萬美元,對於兩億美元起跳的大型製作,也只省了一成左右。當然,今年暑假檔過度豐盛的「滿漢全席」,讓觀眾的胃處於過度飽和狀態,整體票房不如預期,好萊塢目前仍在療傷止痛,處於檢討狀態,未來會如何發展,沒有人可以確定,大家只能靜觀其變。

以下是Box Office Mojo、The Hollywood Reporter、時代(Time)雜誌、衛報(The Guardian)以及Variety相關報導的網路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http://www.boxofficemojo.com/news/?id=3722&p=.htm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ap-flops-619390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studios-619389

http://business.time.com/2013/07/18...ckbuster-flops/

http://entertainment.time.com/2013/...buster-fatigue/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lure-box-office

http://variety.com/2013/digital/new...ent-1200496241/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ion-film-567604
舊 2015-09-11, 10:48 AM #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Ivansha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