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頻值運作LinX讓CPU全速時 - 58~68
6C12T 4960X溫度表現也相當出色,同散熱環境跟4C8T 4770K還要低上許多
CPU溫度表現應該是LGA 2011平台的優勢之一,架構相同但設計方面有所不同
有可能是因為LGA 2011 CPU沒有內建GPU,再加上CPU的體積較大許多更易導熱的緣故
X79或是C606晶片組都提供兩個原生SATA3裝置
搭配CORSAIR NEUTRON 256GB來測試效能做高速SATA3 SSD分享
NEUTRON區分為兩種,更高階款為紅色版本的NEUTRON GTX
照片中為藍色版本的NEUTRON 256GB外盒一覽
尺寸為2.5吋 / 厚度為7mm,總容量256GB,4K Max Random寫入最高可達83k IOPS
ATTO Disk Benchmark最高可達到540/450 MB/s
Neutron採用Link_A_Media的LM87800 Controller,搭配ONFI NAND Flash
AS SSD Benchmark - 1061
Seq Read - 509.01 MB/s Write - 431.96 MB/s
4K - 64Thrd Read - 354.93 MB/s Write - 291.37 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檔案測試超過64KB以上,能達到最高讀取544.1 Mb/s,寫入452.3 MB/s
CrystalDiskMark
Seq Read - 510.8 MB/s Write - 445.3 MB/s
Neutron效能表現相當地高,也只比Neutron GTX低10幾%左右而已
此外LGA 2011提供兩個SATA3裝置,可使用SSD架構RAID 0來加快速度
其他SATA2或NAS裝置可用HDD來做主要檔案的存取,對大部分的使用環境還算夠用
如果會用到三顆SATA3 SSD以上的使用者,改用LGA 1150會有更高的SATA3擴充性
但LGA 1150沒有雙PCI-E X16頻寬,也沒有6C12T CPU,兩個平台都各有它的優劣勢存在
Intel在LGA 2011平台推出約兩年後,更新市場上支援此平台的三款CPU型號
將原本三款Sandy Bridge-E架構CPU更新為Ivy Bridge-E
也在入門款i7-3820變為i7-4820K,增加不鎖頻的功能,讓C/P值有些許的提升
而Ivy Bridge-E在製程、溫度表現與耗電量都有再進步,DDR3超頻時脈也更增加許多
四通道DDR3頻寬、雙PCI-E X16頻寬與可以使用C606晶片支援Server CPU都是優勢
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沒有6個原生SATA3,新規格就要等下一代Haswell-E平台才能實現
LGA 2011平台屬於金字塔頂端的消費市場,提供給少數預算很高的消費者做為參考
三年更新一次的高階平台,不用像每年都會更新的LGA 115X會讓人更想追新平台
Ivy Bridge-E主要應該是提供給已有LGA 2011平台的使用者做為升級參考
也提供給需要更高的多工效能,用到繪圖、轉檔或影片編輯的使用者,當然還需要有高預算才行
若符合以上幾點需求,又在這幾個月內會有需要購入新平台的使用者可以參考Ivy Bridge-E
以上是windwithme對於Intel Ivy Bridge-E架構使用後的效能分享與心得看法
本文也發表在小弟的部落格
WIND3C,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