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idemon..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13
文章: 63
引用:
作者Domitian
有關王在晉完全退守山海關的論點為何不能獲得支持,主要就是太違反「一般」
軍事常識:

一、己方完全直接退縮回山海關,在當時連敗失地的態勢下,軍民士氣絕對有重
大打擊。

二、對蒙古、朝鮮及其他邊疆民族、勢力而言,也會是明怯懦的表徵,對鞏固外
交爭取外援及嚇阻其入寇有害(別忘了明的邊境不止蒙、遼)。蒙古、朝鮮
,可爭取,但也不需抱太多希望。蒙古自從被明逐出北京後,歷來即已為明
之重大外敵,時有入侵禍亂;另明自薩爾滸一役慘敗失去主動權後,一再退
敗失地,其中多有蒙族協助後金之跡象,其與後金合流已可預見;至於朝鮮
,在明神宗豐臣秀吉入侵時,其陸軍之不能戰早已證明,是役是國境及精華
區由北到南廣被兵災,元氣早已大傷,如無明軍入援,應已亡於日本。皇太
極入侵時,沒有再行全境焦土作戰策略,即已暴露其無力亦無心抗後...





至於朝鮮自從被日本修理後,開始向明朝日本學習研發鐵炮技術
還有開發出屬於自己的火槍
而朝鮮本身極為支持明朝、還導致親金光海君被群臣政變流放
這樣的屬國盟友卻被袁崇煥放任給後金征服
對國際影響有多大、對後金的軍事有多補(Ya~火槍兵get!!)

打個代現的比方
美國放任日本被中國佔領、放任以色列被伊斯蘭國家消滅
對美國的威信有沒有重大影響!?



而當時明朝對王在晉的方針態度、當時王在晉提出這個計畫
馬上就得到兵部尚書張鶴鳴、薊遼總督王象乾支持
張鶴鳴題稱:
===============================
近經臣王在晉與督臣王像乾議在八里莊東築城,尤為桑土至計。
===============================
經由經、督、樞三巨頭的一致同意,不管是戶部、兵部都有支持或加碼的意見
直到被孫承宗挾帝師寵信半路攔截胡搞
這樣還叫「不能得到支持」?「太違一般軍事常識」?



請問你這位軍事評論家、你的言論除了袁孫二人外有得哪位時人、時事的背書證實!?
你上面所言幾乎都是你的個人意見、根本沒舉事證來補強證實你的看法

重點你提的戰略目標、請問袁孫之策有事實完善達成嗎!?

扯士兵不能認同統這位率帥
王在晉早就認清這票老爺兵的本色,「邊兵善走」一詞絕非空話一句
放在孫袁二人一手建立訓練的關寧軍「邊兵」
攻擊後金耀州前營戰敗,後營馬上潰逃跑了幾百里,兵員一點少了五六萬(不知道是吃空額還是真的戰死?)
祖大壽在大凌河被後金包圍、關寧援軍「猛將」吳襄看一看就逃跑、四萬援軍不戰自潰

試問這叫哪門子的認同統帥?

扯放軍隊在山海關附近的八里鋪的死地城池不對
那請問放在大、小凌河、左、右屯、錦州那種同樣一包就死的城池(有明確事證),有比較強嗎?
放八里鋪最少後金還要多跑幾百里路才能包圍攻打
放在大、小凌河那些地方後金走沒幾步就到了

在你打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沒有發現處處矛盾、滿滿問題嗎?
這也是我講的:講一個謊話、就得講十個謊話來圓,謊話越多矛盾越多


而且就深一步來講
明朝的軍事慣例來說,進攻部隊都是客軍(如戚家軍、川浙軍團)
本地軍都只是防守之用
因為客軍戰敗、人生地不熟,會想辦法重新聚集戰友求生
本地人軍隊一戰敗、熟門熟路立馬就跑回家了
「邊兵善走」也就是這樣來的、當地人有逃跑地利優勢
你想找還未必找得到


當時王在晉聚兵在山海關、對外面也不是什麼都不管
山海關外引蒙古諸部進駐當防彈背心
賞這些蒙古部落幾個月才花一萬多兩,便宜又好用
放到後面的關寧軍也頂多幾天軍費(戰力更差)
兩都差異多大

這些東西不知道、還想當軍事評論家
舊 2014-01-26, 07:41 AM #18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idemo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