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酢醬麵
我承認是歷史半吊子,而且很煩去翻資料...
先說戚家軍:
1568戚繼光到薊州之後訓練出4萬精兵.
1583調離,就當此時4萬精兵全部20歲.
1621最後一支戚家軍戰死沙場.
1583-1621=38年.
1621的戚家軍的主力,肯定己不是戚當年親自訓練的精兵,那些人早就成糟老頭了.
這38年之間戚家軍發生的事,你全略而不談,只口口聲聲指控戚家軍最後毀在孫的手中.
光憑這點,你所謂的細心研究,言之有據...根本就是在唬爛!
---------
你說光啟,崇禎能力不足,東林排除異己,閹黨打擊東林,接著東林反撲,最後朝中只剩
沒經驗小鬼當道.
你又經常引用,袁的主張太誇張,會被朝中否決,根本不讓袁執行,來證明袁的無能.
1.可見朝廷無人,並不是孫,袁所造成.
2.請問孫,袁所提的主要策略,有那樣不是經過光啟,崇禎,閹黨,東林這些執政者
或派系所同意?
同意不就表示朝中認為可行,並不誇張.
別總歸咎於孫...
|
有關王在晉完全退守山海關的論點為何不能獲得支持,主要就是太違反「一般」
軍事常識:
一、己方完全直接退縮回山海關,在當時連敗失地的態勢下,軍民士氣絕對有重
大打擊。
二、對蒙古、朝鮮及其他邊疆民族、勢力而言,也會是明怯懦的表徵,對鞏固外
交爭取外援及嚇阻其入寇有害(別忘了明的邊境不止蒙、遼)。蒙古、朝鮮
,可爭取,但也不需抱太多希望。蒙古自從被明逐出北京後,歷來即已為明
之重大外敵,時有入侵禍亂;另明自薩爾滸一役慘敗失去主動權後,一再退
敗失地,其中多有蒙族協助後金之跡象,其與後金合流已可預見;至於朝鮮
,在明神宗豐臣秀吉入侵時,其陸軍之不能戰早已證明,是役是國境及精華
區由北到南廣被兵災,元氣早已大傷,如無明軍入援,應已亡於日本。皇太
極入侵時,沒有再行全境焦土作戰策略,即已暴露其無力亦無心抗後金。
三、在軍事上,防守某點、區域時,最佳情形就是能有足夠縱深作為緩衝,在山
海關外的錦、寧築城布防囤邊,除爭取緩衝外亦可充分運用遼西走廊地勢,
如直接放棄山海關以外地區,形同無緩衝及放棄地利,對防守山海關較不利
,當時明廷應是判斷有機會且應守住這片緩衝區,自然會採孫之論點;另王
在晉自己在其書中所載與孫論戰之另一種說法,估不論自己寫自己是否會誠
實,從另一角度觀之,他會不得軍心,不適任統帥。因為竟說要在自己守軍
後方設置障礙及地雷阻止逃兵,除一開始即認為城一定守不住外,還說可截
殺逃兵,免去截殺逃兵之人力;當時遼東軍因長期欠餉,叛逃、抗令甚至殺
上司長官等難以統御之情形很普遍,以這樣的心態去統遼兵,恐怕是守城軍
會先殺將甚至叛變。倘王書中所說屬實,明廷上下如何評斷此人?
四、皇太極扭轉戰局之最後一著,即是繞道入侵,這不正顯示關錦寧防線有效,
出問題的是其他防線?
由此,您所論及為何明廷自始貫徹此防守策略,其來有自。
至於大陸「黑」袁者所說耗費過巨,除前已有網友提到情勢日益緊急而下外,尚
須考量當時官府不分黨派普遍貪腐,傾軋互鬥,殘民以逞,以及統治技術、工具
之條件,是否可以如此「理性」算計應對?還要苛責孫、袁這類以身死、殉,禍
及家人之人?試問,崇禎上吊時,有多少官員、將佐殉死?或往後抗清至死?遑
論還有更多投靠清朝,殘害自己同胞不手軟之徒?比起這些多數,孫、袁等人還
要承擔誤國、禍國、甚至叛逆之名?是否苛責過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