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idemon..
前面不是有提過王在晉的策略
只要修好山海關,攏絡好朝鮮、蒙古做好聯防
不要給後金有可趁之機
其它預算就用於想辦法渡過小冰期的振災
崇禎也不至於如此焦頭爛額
用於關錦寧防線的11000萬兩、就算挪出兩成來振災
也不至於遍地災民為了求生而造反
等內部搞定想辦法對付後金、這就是王在晉在當時就有的見識
而不是像孫袁根本不管國家財政災民死活、拚命招兵蓋城
招兵打不贏後金、蓋城老是被拆毀、國家預算就被這樣白白浪費掉
那還遠不如修好山海關、六萬人駐守,花費更少、效果更好
|
你確定山海關一定能守的住後金?
一個國家的安全,可以僅有一道防線嗎?
就算山海關守的住,皇太極不還是繞過蒙古南下嗎?
再說,只修山海關,那你徵不徵兵?
徵兵要徵多少?不徵兵以當時的爛軍隊六萬,你覺得能抵擋幾次後金的進攻?
又者,照你的防守方式,那後金只會更快統一東北,攻佔朝鮮、蒙古,
到時候難道不會重演北宋滅國的一幕嗎?
你說要先賑災,問題當時是糧食不夠吃,是糧荒,並不單純是增稅的問題,
努爾哈赤、皇太極是後世公認的英主,無論是政治或軍事都很厲害,
如果是用三國志遊戲比喻,那就是智力和武力都超過九十以上的君主,
而且這二人率領著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冷兵器軍隊,
王在晉的防守方法,等同放任後金自由發展,
蒙古可以確定只會更快向後金降服,
那時候山海關又有什麼意義?
或許如你所說採取王在晉的方略,
明朝就不會滅亡,也說不定,
可是也可能更快滅亡。
不過重點是王在晉的方略是不可能被採納的,
明朝國力千百倍於後金,
失地後,卻完全不思收復,這是無法被人民和朝庭百官所接受的,
所以廣徵兵是必然的政策,
築城與否,觀乎後金與明國的歷次戰役,
歷史業已告知我們野戰之不可行(戰損比例幾乎都是幾百比一、野戰明兵是無法摧毀後金建制的軍隊),
所以我還是覺得孫、袁的築城作戰方式大方向並沒什麼問題,
而一些決策的失誤,只是事後諸葛,仗沒打之前,誰也不知道會輸會贏,
不能說仗打輸了就說當初別運那麼多糧草物資,
守城本來就要屯糧屯物資,否則光是圍城都不用進攻,守軍就得吃敗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