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Domitian
因時間不及編刪。
重貼一次:
根源前已說過,到袁崇煥正式掌遼東兵權前,明軍野戰已
非後金對手,限於戰力及糧餉,不敢也無法再主動出擊野
戰、會戰;蒙古、朝鮮早已不可靠;整題形勢主動權已在
後金,就看後金如何施展而已,這也是袁崇煥的極限所在
,最後他也因為這「防守」的戰略惹來殺身之禍(想在北
京城再打一場守城戰,但他忘了這是崇禎及大官們所在的
北京)。另,袁自掌遼東兵權後,就已一直被兵餉所苦,
如何為攻勢?
另外說財政出問題,怎麼劉宗敏後來跟著李自成進北京後
就可以從北京官僚及富商挖出一堆錢?提供思考。
|
我是認為你最好多想想、明軍野戰打不過後金不是新聞
當年王在晉就是要重修山海關當防線、用最少的成本來達成防守任務
花九十萬兩一次修好山海關、聚兵六萬
結果孫承宗一來、就是年花五百萬兩去修後來不斷被後金拆除的城堡
聚兵十三萬、養兵一堆又不敢進攻
事後證明寧遠、錦州丟掉根本也無關大局
只有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才是重點
另外朝鮮打從一開始就是明朝的屬國
這樣的盟友不可靠、還有什麼盟友能可靠
當時後金攻擊朝鮮時、朝鮮還不斷用外交策略拖延後金
爭取時間讓明朝攻擊後金大本營
結果袁大人不打
蒙古人自從和明朝通商後早就沒有大規模戰爭了
身為強大勢力之一、比起明朝他們更討厭崛起的後金
明朝至少還可以做生意交換東西
後金可是什麼都沒有的威脅
寧遠還本來想給三千蒙古軍駐防
再怎麼不可靠、也沒道理站在後金那一方
結果袁崇煥出賣了這兩個盟友,幹掉了毛文龍
把明朝在遼東所有的優勢全部送給後金
再者還違反明朝規定,擅自帶兵直奔北京城下(從明太祖就規定擅自帶兵到京師視同造反)
皇帝不處置他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