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xxdmd
你要講文化???
好那請問 英文(拉丁字母分支)有沒有消滅其他族裔的口語 在歐洲有法語 德語 義大利語 拉夫語....都有其獨立性
反觀中國全面性的儒家化 消滅期族裔的文化及口語 看看國民黨國語政策
中華文化帶有很強的同化性及侵略性 只要你的文化 血緣甚至是歷史 被中國人沾上
從中國歷史來看 就只有一個選擇 被中國統一
連你講的日本要過海朝貢的國家 都只有一個選擇漢字!!!
早期日本有受過教育的幾乎都能書寫一般漢字 更遑論其他靠近中國的其他族裔...
|
日本據台時代的皇民化運動,那也是經典,有興趣的請上google輸入關鍵字 皇民化運動(以下是維基百科對皇民化運動的解釋)
維基百科 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即日本化運動,指自甲午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本國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施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主要影響地包括朝鮮、琉球、台灣與滿洲等地。發起人主要有日軍軍部、右翼內閣大臣等。
背景
日本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調整對台政策,並且在台灣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於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こばやし せいぞう)上任後,發表統治台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當局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而朝鮮也在不久後開始推動創氏改名與要求市民朗讀皇國臣民之誓詞的運動。
措施
推行日本語言的政策,限制對原本語言的使用,推動所謂「國語家庭」(國語の家)。
更改姓氏運動:要求改用日本姓氏,比如李登輝改名為「岩里政男」。
要求一般人民對日之丸(日の丸)國旗的敬愛,並要求齊唱君之代(君が代)國歌。
建立神道教的象徵物神社。
基於教育敕語的國家教育。
台灣
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滿清當局依據與日本當局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其他附屬島嶼予日本。在日本接收過程中,遭到台灣當地民眾的強烈抗拒。包括地主武裝、佃農武裝及原住民武裝紛紛發起暴動,要求日本當局放棄佔領台灣。如台灣官紳丘逢甲等人抵抗日本,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到後來在日本殖民者的圍剿下,丘、唐等人不得不放棄原先想法,遷回中國大陸。
此後,日本殖民當局將台灣島上的住民依據族群關係大致分為三級:在台日本人、台灣漢人及蕃民,社會地位及享受的權利依次降低和減少。
自1936年日本確定南進政策開始,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為止,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邁向了另一個階段。[1] 該時期因戰爭的需要,日本內地經濟泥足深陷,全國逐漸進入所謂戰時體制,繼而孤注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國力消耗甚鉅,人力物力羅掘俱窮,需要台灣的協助。然而要台灣人「真誠」、「同心協力」,實非台人完全「日本人」化不可。因此,除了取消原來允許的社會運動外,乃由同化政策更進一步,積極從精神上企圖消滅臺人的民族意識,生活上脫離漢民族或南島語族樣式與色彩,全力進行所謂皇民化運動,大倡臺人全面日本化,並全面動員台人參加其戰時工作,一直持續到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為止。本時期可以稱為「皇民化時期」,是「內地化」的極端形式。
皇民化運動係分成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台灣人民被迫參加,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2]
台灣總督府為推動皇民化運動,開始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同時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此外,殖民政府也在1940年公佈更改姓名辦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國語家庭」享受特惠,公家機關得以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連子女在升學競爭上也佔優勢。日本人的配給量比台灣人多,而改成日本姓氏的台灣人,也比一般台灣人得到更多的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