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taisheng
其實這是我構思的軍事科幻小說的一段劇情.....
|
將來若成書, 可以免費送我一本嗎?.......
順便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不過我的知識很有限, 所提的一些天馬行空想法, 僅供您寫書參考之用..
假如我倒楣, 被逼著必須對航母戰鬥群作戰, 我可能採行的戰術作為:
1. 想要偵蒐海面下潛艇, 已知一般電磁波作為不可行, 多採用以聲波為主要手段的偵查, 大體可分主動聲納探知與被動監聽, 此外還有針對核能潛艇的溫排水與反微中子的被動偵測, 大型潛艇對地磁擾動的偵測等..
2. 潛艇靜默在一定深度的海床不出聲, 水面艦艇除非有以往調查詳細的海床背景資料以比對, 否則單靠初次主動聲納偵尋, 要抓到靜默在海底的潛艇不是件易事; 所以潛艇採用守株待兔, 保持靜默的方法, 以突破航母戰鬥群的防衛網, 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手段.
3. 現今船隻為避免船殼因破漏進水下沉, 多採用雙或更多層船殼與隔艙設計; 而船隻外形, 為航行快速, 仍必須服膺流體力學; 也就是說不管怎麼設計, 除非用水翼或氣墊將船體抬離海面, 船體設計成長條流線形仍是基本原則; 因此要弄沉或癱瘓大型水面船隻最有效的方法, 不是讓它破個大洞, 而是在中段船底附近爆破, 用爆震波與湧浪從中段強烈抬起船身, 讓船隻因首尾的慣性而從中折斷; 此外近來還有以大量氣泡降低海水浮力以將船隻弄沉的方法, 但就目前的資訊, 似乎還沒對大型船隻實驗驗證過.
4. 現今魚雷射程有可達十海浬以上的, 典型時速四五十節 (每秒 2x 公尺), 蘇聯發展以空泡包裹的有達 200 節 (每秒 10x 公尺); 潛艇魚雷的運用, 雖說是在水下發射, 但是比較魚雷在水平方向運動距離與垂直深度的變化範圍, 可以說是仍屬於水平方向的運用; 所以目前潛艇魚雷發射, 多還是以水平方向為主.
5. 魚雷一旦發射立即就會被偵知, 故越靠近對方, 或魚雷速度越高, 對方能夠反應的預警時間餘裕越短; 但是越靠近戰鬥群, 潛艇被偵知的機會也越高; 所以通常當目標進入射程以內時, 潛艇就可能選擇發射魚雷以避免自身被獵殺, 換言之, 目前這距離大約是 10 浬; 也就是說以典型魚雷速度每秒 2x 公尺來計算, 航母戰鬥群最長的預警時間約是十來分鐘左右; 潛艇越靠近, 或是魚雷速度越快, 預警餘裕時間越短..
6. 潛艇為保持內部人員生活空間常壓, 縱然具備壓力殼, 也是有潛深限制, 除非是專為深海探勘的船型設計, 通常一般潛艇最大潛深少有超過 1000 米深 (深度每增加 10 米, 增加一大氣壓力); 而魚雷內部不須保持常壓, 且可以充填液體的提供內部平衡壓力方式以保持機件與外形不變形, 故可以有更深的最大潛深.
6. 綜合以上條件, 我認為在幾個適當區域, 將魚雷定置在數百米或是一千多米深海底朝上, 由一段距離外的潛艇 (避免被偵知), 或是自動偵查系統 (偵聽, 陰影, 地磁擾動等) 以線控遙控 (避免音波通訊被偵知), 在戰鬥群經過上方時朝上發射, 將原本魚雷水平方向長距離運動的運用, 改為垂直方向短距離運動的運用; 因為距離短 (數百米至一千多米), 航母戰鬥群的預警餘裕時間將大幅縮短到僅有數秒到數十秒的程度..
7. 與一般水雷比較, 用於獵殺水面船艦的水雷, 不可能佈放得太深, 因此容易被排雷艇查覺排除; 且水雷不具備運動追蹤能力, 屬於被動式武器; 而定置在海底的魚雷, 所在位置深度深, 又位處海床, 不容易被偵知, 且為可運動具備追蹤能力, 屬於主動式武器.
8. 飛機從航母起降, 除非飛機本身具備垂直起降能力, 否則仍須航母以高速逆風航行方式, 提供較高的相對氣流速率以縮短起降著地 (甲板) 距離; 因此設法降低或限制航母運動能力, 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飛機起降.
9. 現今船隻驅動, 仍以螺旋槳為主, 因此針對螺旋槳的機械性能的干擾或破壞, 是可用的手段; 簡單地講, 可以考慮利用大型漁網 (一般長達數十浬所在多有), 在戰鬥群可能行經海域大範圍多重佈網, 螺旋槳一旦絞網便大幅失去功能, 也就限制船隻運動能力, 必須等候水下人員清除才能回復, 故為可用的低成本手段之一; 船隻運動能力受限, 也就增加被攻擊機會.
10. 訓練高智慧海生動物如海豚, 以背負高爆炸藥, 潛行至目標船底引爆的自殺攻擊方式, 達到破壞目標船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