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ESTHETICS
依照他的模式台灣只有更加走入死胡同
低薪引進外勞到自由經濟區
讓那些在中國生存不下去的廠商回台
除了對財團老闆有助益外對台灣多數民眾有什助益?
這是大多數人已知不可為的東西卻仍要做
或許他學術上很行,可是這五年台灣的經濟在他的擘劃下只有越來越糟
所以他實務是不及格的,
不及格就算了,
可是卻把台灣整個賠下去
或許這正是他所希望的
|
如同有網友提到的,這不只是他模型預測的問題,更多時侯是立法的問題。
實際上回流的最大宗應不是大型財團,而是中小型企業體。這些說白點的確是沒有本錢在技術上獲利的企業,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勞力密集來獲利。在對岸撐不住,所以只得走回來。就現實點來看,下場就兩種,一是它就關廠,老子不玩了。一是它回來,且希望它增加「本地員工」的就業率。這樣即使沒有很賺錢,但是如果有多創造些餵飽本地勞工的機會,總也不無小補。但是為了吸引回流,總點撒點餌,創造點誘因讓他回來。但是一定得有適當的配套法令規範,不然廠商利用優惠之下,錢是全進了自己口袋,工作機會也大都流到非本國勞工手上,無異於是把國家大眾資源轉到私人老闆口袋。這就是配套法務設計的重要性。畢竟由22K補助方案或短期就業方案上,讓我們看到台灣人無論是老闆、或一般民眾其實會算的很。
我也很不喜歡現在很多財團巨獸的模樣,政府的確該更有力的去執行並訂定將資源分到真正更需要補助的中小企業上。法令執行不力或模型運作偏差太遠絕對可以、也應該換人,但目前為止我並沒有看到有人提出我覺得更好的方案。每次這類事情在討論時,我每每就想到股市在表現不佳時,總有很多電視台很愛訪問所謂股市聞人阿土伯之類的人,意思是要按照他的建議來進場護盤云云。先不說這些所謂聞人的作法有沒有辦法真正護到盤,實際上即使真正執行,也是肥了A舊了B. 無益於真正的公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