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因為最近常搬家的關係,想把家中的實體照片掃成電子檔,不然實在太重
翻翻家中這些泛黃的照片,跟現在比起來實在是相當大的對比
我算是7年級頭,出生在富裕的家庭,父親是華僑,母親是本地客家人
學歷在當時都相當優秀,我與我兄長也是在倍受期望中生下,將來成就一番事業(我小時外公還打趣的叫我董事長)
只可惜現在的我讓那些人失望了,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不瞭解台灣社會,也一直融入不了客家鄉土的文化中
我父親在台灣一生,也一直沒有融入台灣,但還好他讀得夠高,職業漂亮,供養家中有餘,但我與我哥卻一直沒辦法適應社會
(因為我父親朋友較少,且都利益往來,也從未教過我們如何打入人群)
也許有些人認為打入人群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若你被保護的好好的,或從未被教導,那在人際上就永遠無法突破
嗯,我大概就是那種負面教材吧,我一直到高中了才知道台灣很注重學歷(以前一直以為有能力就好了)
而且有時不能顯得太鑽牛角尖,有時總是要打哈哈或是轉移話題,不能什麼都直來直往
如果你能力好,別人會屈服你,因為天才的錯誤是可以被原諒的
但我直到快出了社會才知道,我並不是那種突出的天才,還自以為靠這套手腕能打遍天下,原來我父母從來沒教我!
其實在90年代~2000年初的時候,就有『學歷不重要,證照重要,能力重要』的聲音
那時也是大學錄取率漸增的年代,年輕的我以為不上大學憑能力也ok的
事實發現你要憑能力出闖一片天,那種能力是必須非常頂尖才行
一般的能力是大家都有的,頂尖的能力你不見得靠自修才學得會
而且在高職就是只攻讀專業科目那型的,所以當要學新領域的東西時,我發現我什麼都不會
最近跟一位準老師的朋友談到家庭教育,也順便提到台灣人才的問題
他也算是新台灣人(母親泰國人),但家庭的富裕程度和父母教育程度都沒我家高,但他能考上師院,而且高中時能讀通所有科目(他不喜歡算數學,但邏輯卻很強)
算是什麼都可以問,什麼都有學的那種通才
他小時候家庭環境不好,母親為了省錢跑到圖書館吹冷氣,結果養成了他閱讀的習慣
國中是一二年級不讀書,三年級黑馬之姿上了武陵(不過他跑去唸竹中)
他讀書喜歡一次到位,用跨章節的讀法融匯貫通
他是如何理解東西的? 他說他是用玩遊戲的方式,把各種概念數據化
像他玩大航海時代,就能地理的產地和特產,航線和地名搞清楚
各種歷史角色,因為他有玩遊戲的關係,容易記住各角色的特點,用數據化增加樂趣
物理化學(他是巴哈認真魔人)、國文(閱讀小說)、數學(參加辯論社)、英文(玩英文遊戲)…也都是從其中獲得學習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得他學什麼都快
我想說我家也是有帶我補習,也是有稍微認真讀書,但未曾想過把讀到的書和遊戲拿來思考,或是當作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
但他是利用讀書和遊戲來認識世界的成功代表
當時我就問,等你當了老師,把你學習的方法用在你的學生身上,可行嗎?
他說:『國高中就相當難了,就算小一也不可能,因為現在家長都在上小學前就帶孩子上什麼英數班、才藝班,學習方式已經被定型了。
這種學習方式,一般成就就是當到像課長那種程度,而家長們認為足夠了,但我這種學習方式,成就高低落差就很大。』
他也承認他運氣好,小學到高中都有遇到好老師/好同學,能讓他把遊戲跟學習的知識做結合
另外他認為,其實所有家長都應該去上上教育學或教育心理學的東西,現在雙薪家長就算有空
也不願意傾聽小孩說話,或是把書丟給他或是把小孩丟給補習班,這些都只是家長的懶惰
(因為家長自己要娛樂維持生活品質)
事實上古早社會由一個家長全職照顧家庭與孩子才是最理想的
孩子的成長,cost應該是time,而不是money
有些家長可能根本沒想過怎麼照顧孩子,最低底限是孩子乖不要學壞教好
但孩子總有一天要自己面對社會,到時在學校沒學會,孩子怪的不是學校,而是怪父母
而期望孩子自動自發總是不容易的,像我朋友那樣沒人罵沒人唸就讀書的人實在少見
而父母要如何扮演啟發孩子的角色,關鍵在於父母本身也是一個主動愛好學習的人
若真正希望孩子將來能順利在社會中生存,家長自己也必須努力學習並教育孩子
若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或是不明所以生下小孩,又沒教好,至少死前留點錢讓他生存,我想這是身為父母基本的責任
我再說一次,孩子乖不要學壞這種最低底限,伴隨著是他缺乏在社會上競爭的能力
若沒有讓他學會如何競爭,不如不要生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