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torm101
捕捉鈎不可以太接近後機輪,否則攔截索可能會勾到後機輪,F-35就是後機輪與捕捉鈎的距離太近了,導致飛行員的進場角度不太好喬造成降落困難~
----------
應該是這樣吧!有錯請指正~
|
以下從伊莉轉貼
環球網國際軍情中心2011年1月12日消息
F-35C是美國海軍下代的艦載機,但是F-35C戰機從2011年初開始,攔阻試驗進行了八次卻沒有一次成功。
初步的調查結果:
1、后起落架與尾鉤位置距離相對來說短。
2、尾鉤的設計過于强調攔索的强度。
3、尾鉤的閘板對微小的彈跳反應無效。
F-35C的尾鉤最低點仍然高于起落架輪胎,這與F-18尾鉤拖曳角度有明顯不同。
這種設計可能是為了減輕對飛機結構强度的壓力,但掛鉤過短造成掛不上攔索。
F-35C攔阻鉤的設計主要有3大問題,除了尾鉤形狀設計不合理以外,還有尾鉤和主輪距離太近、攔阻鉤杆强度不足的問題。F-35C主起落架和尾鉤的距離只有7英尺,也就是2米出頭,而F/A-18則將超過5.5米,F-14D達到6.6米(只比較著艦速度比較高的戰斗機),最初認為同樣距離不足的X-47B也有10.3英尺,也就是3.1米,不過它的著艦速度相應會低一些。相比而言,F-35C的尾鉤和主輪距離太短,著艦的時候由于攔阻鉤杆强度不足,在最先碰到甲板以后會彈起來,當主輪碾過攔阻索后,攔阻索還沒有彈回原來的高度攔阻鉤就過去了。而且由于尾鉤形狀不合理,不容易“撿起”攔阻索,導致經常抓不住攔阻索。
第一次看F35,就覺得它的起落架高度,與粗短的機身不成比例。如果跟F22做比較,就會更加明顯。四代隱形戰機中,J20的起落架也很高,但由于機身很長,整体比例並不突兀
F35明明就很短,卻搞一個很高的起落架,也許是為了方便B型垂直起降的需要,但卻不符合常規起降A型、短距起降C型的需要。看看最近艦載機C型頻頻掛不上阻攔索,就凸顯當初F35一機設計、樣樣都要兼顧的弊病
而且很奇怪,明知F35比F18要高,尾鉤又太短,還要執意通用B型的高起落架,使得飛機很難勾上阻攔索,這不是鬼打牆麼?還是零件供貨商不肯再開另外一條專門的生產線,讓美軍將就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