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這篇專文,
祛除氣象預報的迷思(楊佳勳)
媒體報導,中央氣象局24日證實分3年編列5億元向日本添購新超級電腦,精準程度可望提高100倍。看了這則新聞,一則以喜,一則以
憂。
之前泰利颱風來襲雨量不如預期,氣象局挨批不準;6月12日北部豪雨突如其來,清晨4點即時預報也被罵太遲。
我身邊的朋友對此深感憂心,紛紛為氣象局及基層預報員叫屈。政府願意支持氣象科技美事一樁,本來是合情合理的採購,號稱花費數億精準程度提高百倍(其實只是理論值),萬一之後預報又出了一點誤差……這下可好!各界批評檢討聲恐又排山倒海而來。
古諺云「天有不測風雲」,這話至今依然適用。大氣環境瞬息萬變,並非現代人類科技所能全盤掌握,
只能隨著時間不斷修正縮小誤差,此為評論氣象預報前應先具備之基本觀念,以免落入「理盲又濫情」。
目前氣象預報對定量降雨預報難以掌握,準確度僅
2至3成。綜觀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亦無國家氣象預報單位敢宣稱有
高準確率,不會提供特定時段雨量值預測,台灣又怎可能達成?
若開始採機率預報,例:台北雨量350mm以上之機率為30%、平均風達七級以上之機率為80%,有多少人能接受?但這比現行預報更為客觀,台灣各地颱風暴風圈侵襲機會早以機率預報圖表示可能性(但颱風警報維持單一路徑預報)。
超級電腦並非萬能
台灣氣象局年度預算不過17至19億元,佔中央政府總預算約千分之一弱;日本氣象廳年度預算則達588億日圓(約折合218億新台幣),為台灣11倍,其中兩顆衛星整備費用即抵過氣象局一整年預算。美國近20年積極發展颱風預報,
先進國家超級電腦運算能力遠比台灣強大,預報水準卻未因而大勝台灣。
即使購入新超級電腦,目前預報仍須倚賴人力分析判斷,超級電腦並非萬能,氣象局具豐富實務經驗及學識水準的預報人才養成不易,請尊重氣象專業人士,莫讓預報中心主任憤而退休的舊事重演。
呼籲新聞媒體主管們,多實事求是處理氣象相關新聞,捨棄以聳動、膚淺的方式報導,這件事比收視率至關重要多了。最後,不論是政府首長或一般民眾都要改變對氣象預報的認知,並有未雨綢繆、風險管理的觀念,不然氣象預報無法百分之百準確下,氣象局無論災害發不發生總成眾矢之的,豈不怪哉?
作者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生、批踢踢實業坊大氣科學板板主、氣象學會會員
============我是分界線=============
唉,可憐了氣象局人員,
現在這可笑的'
遊戲'規則若不改,等3年後,
硬體金鐘罩退去,就準備挨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