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razynut
清末的改革很正確?很正確的話,就不會有「戊戌六君子」這種事情發生了,根本就是引蛇出洞,一網打盡。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張之洞這位老兄所言,直到今天都被半嘲諷地被人引用著呢。
|
戊戌新政光緒那派理政手腕根本不行
別忘光緒當時只是一個16歲的青年、這個年紀的少年會有成熟的政治思維嗎?
特別他還非常害怕太后、反應他的個性似乎不是非常剛強
而底下的班底雖有著強烈的改革精神
但他們幾乎沒有當過官、也沒有施政經驗
改革上過於激進、引起上下一遍恐慌
連光緒的老師翁同龢都表明不滿
103天下達的變法諭旨就高達300多條
無所是官制、人事選拔、廢科舉、去冗員、農工商業、法律、軍事、財政
幾乎齊頭遍地開花
但這三百條上諭幾乎沒有相互的支持關係(中國百年現代化的六次政治選擇)
完全沒有基本的章法
廢科舉關係整個帝國命脈百萬士紳的參政利益
裁冗兵一下野即變流民、各省督撫豈敢隨便裁撤
對此完全沒有對應的配套措施
你覺得這種變法素質能爭取到多少國人支持
連當時西方人評議也是非常差:過於急進(英國貝斯福爵士)、不切實際(字林西報)
相對宋代王安石變法比較為例、宋神宗與王安石推行一項政事
花了兩年局部試驗、五年才推行全國,兩者相差多遠
所謂的引蛇出洞之語、完全倒果為因
新政之始、沒有慈禧支持根本無從開始是真
如光緒下達廢除八股取士、守舊大臣卻以違反祖制請太后裁決
結果是光緒勝利
但康有為這些維新派從頭到尾沒有對慈禧太后有任何善意表示
盡管慈禧還未對新政做出任何阻撓行為,卻一直對光緒進言必除太后而後快
光緒三度召見袁世凱和接見伊藤博文、加上康有為「劫後」的主張
都不斷加深了慈禧的不信任感和兩宮的危機
這方面腦子比較清醒的只有翁同龢
不斷希望新政是由兩宮合作、皇帝力弱需太后領頭
才能避險這種危機
戊戌政變後慈禧一系列詔書都是指責康有為結黨營私
卻沒有指責新政不對、並且不淮妄議時政
最後、光緒手下那些班底……根本不具政治能量
所謂引蛇出洞、似乎連當蛇的資格都沒有

慈禧如果本來就打算滅這票人的話、哪需要繞這麼一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