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電解水
個人感覺藥材品質倒還好
品質比較差一點的藥材效用是弱一點
但仍是有療效
差別比較大的是藥材的炮製
中藥的炮製真的又是一門學問了.....
|
好多年前(可能是光復後沒多久)台灣中部一位很有名的中藥師(不是中醫師)要退休,因為無子嗣只想寫一些書流傳後世。
後來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女生因早期家裡也在中藥房工作,對煉製加工藥材很有興趣才向他拜師。
她從頭開始學習,甚至為了藥方與藥效驗證問題跟不少台灣的中醫師請教過。
為了精進研究,她在台灣拿到中醫與化學方面的學位,當時她就說很多古書上的記載由於藥方產地她沒法直接去,
只能向藥商購買然後煉製驗證,結果發現所謂的地道藥材實際上等於說相同的植物由於產地各異,
藥效療程也有差異的說法完全正確。(好像是透過質譜分析的方式解離出同種植物但不同產地的化學成分差異)
1990年代她親訪大陸很多產地以及去申請大陸的學術與國家單位繼續鑽研,照時代推算她現在也應該有八九十歲以上了(甚至還在世否也不知道)。
不過她從來不向人販售推薦任何藥物,她專注在藥理與加工過程技術的整理,不少中醫師要更深入的研究都必須讀她的書。
她很遵守中醫學和藥物研究的態度,也感嘆不少人都鑽研在可以行醫賺錢的中醫師職業上,對藥理的研究領域真正精深的人反而很少。
也提過古代中醫師其實跟藥房藥商是兩回事,兩者各執行研究他們所擅長的事情,醫師醫治病人並對病徵與治療過程去研究,
藥商則是取材拜訪各種藥物的產地,辨別各種藥材和加工過程,並對醫生提供最適合的藥物。
至於像李時珍這類精通醫理、藥理的醫師兼學者不僅古來少有,也是可遇不可求。
相對於西醫領域,藥物學之發達與領域寬廣,中醫真的還有很多東西要加強。
不過我覺得中西醫之優劣不宜用二元的邏輯看待,中醫能在古代救治各樣的患者畢竟有他的用處,取優排劣才比較好。
上述的女學者我真的問不出是哪一位,因為我家族某一位早年在玉井等山區做藥材生意,
當年曾經帶那位女藥師走遍阿里山以南的西部各山區找各種藥材來煉製,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她寫的書(記得當時看到的書已經有點舊,可見她那時已經有點名氣了),
不過現在家人已經不在,書也找不到了,但是聽說她也算是台灣所謂『科學中藥』研發推廣的先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