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egis43210
太空太陽能發電在技術上早就可以去做了。
不過政治成本實在過高,光財政資金支出和利益分配和太空地域主權就吵得沒完。
而且氣候變遷問題的政治平台也尚未出現。
話說最新的經濟能源政策,2025年前,要花三百億建造離岸風力發電,發電量約有148萬瓩,成功的話,再加上岸上風力發電的600萬瓩,就足以代替核能發電,但發電成本(不含建造、維護成本)每度約4元,實在是有點貴。
|
目前商用火箭發射成本最便宜約每公斤3000美金(
5100萬美金除16500約$3000/kg),
國際太空站的太陽能板模組發電能力約32.8 kW,每組模組電池版含衍架約15公噸。
換算每模組的發射成本約45,000,000美金,匯率30計約1,350,000,000台幣
以使用20年而言1350000000/20(年)/365(天)/24(小時)/32.8(kW) = 234.9塊/度
也就是說每度電攤提的發射成本快要235塊台幣了,
這還只是發射成本而已喔,
每度四塊錢都嫌貴了,每度235塊錢以上則是?
所以嚴格說政治問題是小事,成本問題才是大事。
以目前的科技發展看來,在離子推進引擎或質量投射器成熟以前。
光靠化學火箭要壓到每公斤1000美金以下恐怕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