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tdnj
拿電腦產業來類比並不恰當,電腦只要符合相關規定,反正規格是人家訂,照這做不要出包,上下游整合、吃比較多的零組件量來壓低成本,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損害,頂多不耐操容易掛而已。(今天如果明明吃的元件量沒人家多,但是採購成本卻比人家低一截,那也該考慮一下東西是不是有問題,消費者端自然會判斷...)
但是今天食品業,吃下去的是人,不是隨便可以砍掉重練的! 賣這些大廠的量很大,我不相信人事成本會占很大的比例,原料成本絕對占大多數,原料成本為什麼比較低,難道沒想過?
|
電腦業有相關規定,食品業也是有
當食品廠商都有照政府規定辦事,出了問題就很難歸責,除非業者違規而且被抓包~
(那這樣就該死)
要用政府沒規定的高標準來指責追究,一方面於法無據,另一方面於理也有點強人所難。
舉個例來說,電子業有所謂的無鉛製程,那為什麼要用無鉛製程?
因為鉛製程不環保,製造過程會採用有害人體的物質來生產。
但問題是無鉛製程不是一開始就採用,是近年來各國逐漸把無鉛製程納入規範,
才逼得廠商不得不採用。而在規範落實的十幾二十年前甚至更早,
電子廠商普遍都採用有害人體的鉛製程來生產產品,那我們是否可以怪罪電子廠商,
雖然早期國家沒有無鉛製程規範,但廠商不用就是該死、草菅人命,
所以要坐牢賠錢去槍斃?
另外低價搶標這件事,我只要比第二便宜的廠商再便宜一點點就可以搶到案子了,
不需要把價格壓低到很誇張......所以最便宜的就一定便宜很多這點並非絕對。
引用:
作者tdnj
這會很難嗎? 先粗略用質譜儀掃描一下,比對看看有沒有不該有的元素在下去挑不就好了,食品廠跟檢驗單位不會不知道,只是不想增加成本而已。
我相信這次檢驗出來一開始也不會認為裡面有添加塑化劑,而是想驗其他東西但赫然發現裡面有一些異常的東西再進一步驗下去才發現。
基本上這次的食品廠都直接相信上游的供貨,沒做好把關,出了問題也往上游推,說自己也是受害者少賺了很多錢。
|
這些商品添加有害物質已行之有年,但國外檢驗機構及政府單位也一樣沒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