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的BMI值是21.2952...算略輕,BMI值太低也不太好
請看轉貼
http://www.24drs.com/Daily/article.asp?x_no=7405&page=1
瘦子和胖子真短命?!亞洲人死亡線與BMI值呈U型趨勢
過輕或是過重的人可能較短命。據亞洲跨國研究發現,BMI值(身體質量指數)維持在22.6至27.5間的死亡風險最低。BMI值低於15時,死亡風險就提高1.8倍;大於35.0時,死亡風險會增加1.5倍。
BMI是醫學上用以判斷肥胖與否的標準,BMI值的算法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沈志陽表示,根據「亞洲生物資料庫聯盟」跨團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東亞地區如:華人、日本人及韓國人等,BMI與死亡風險間呈現U型分布,22.6至27.5間的BMI值是U型的最低點,死亡風險最小。
舉例說明,160公分的女性最健康的體重區間為57~70公斤,如超過89公斤或低於38公斤將增加死亡的風險;而180公分體重在73~89公斤的男性最健康,輕於48.6公斤與超過113.4公斤者將提高死亡風險。
衛生署過去所公布之國內BMI標準正常值為18.5~24,沈志陽建議衛署標準可參考此次亞洲跨國團隊的研究報告做調整,將BMI正常值的下限18.5上修至22.6,除了較符合種族民情外,亦可保障人民健康,遠離死亡。
http://news.msn.com.tw/news2099942.aspx
死亡風險高不高 BMI會說話
小中大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3/22 13:03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2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東亞種族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死亡風險間呈現U型趨勢,最低死亡風險是BMI介於22.6至27.5間,BMI高於35.0或低於15.0的人,死亡風險都比較高。
現在很多研究都在探討身體質量指數與死亡風險間的關係,然而這類研究幾乎都以歐美人口為基礎。此研究是利用亞洲地區19群人、超過114萬人進行長期追蹤分析,是亞洲第1次也是規模最大的研究。
台灣方面是由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台灣生物資料庫」(TaiwanBiobank)研究計畫主持人陳垣崇與研究員沈志陽參與的「亞洲生物資料庫聯盟」(AsianCohortConsortium,ACC)研究團隊負責。
此項研究是台灣、日本、韓國、中國、新加坡、印度、孟加拉7國44名學者跨國合作,長期追蹤BMI與死亡風險的研究成果;2月24日刊登在國際最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
沈志陽表示,這項研究發現在東亞地區,包含華人、日本人及韓國人,BMI與死亡風險之間呈現U型趨勢。BMI計算方式為體重/身高(公尺)的平方,死亡風險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除印度和孟加拉以外,最低死亡風險是BMI介於22.6至27.5,最完美是BMI介於24至26之間。
沈志陽說,如果以BMI介於22.6到25.0間當成比較基準,當BMI大於35.0,死亡風險會為1.5倍;當BMI小於15.0,死亡風險則為2.8倍;針對癌症、心血管疾病或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個別分析,一樣是U型趨勢。
衛生署認為BMI正常範圍是18.5到24之間,沈志陽認為,低標可以往上調到22,「太輕不是件好事情」。
歐美最新研究顯示,BMI死亡風險最低的是22.6到24.9之間,高標24.9低於亞洲的27.5;沈志陽分析,應該是歐美飲食影響的結果,不健康的脂肪比亞洲人多。
中研院表示,發現結果對東亞地區的國民健康與公共衛生工作將產生巨大影響,並為日益受到國人重視的體重控制提供了必要且關鍵性的訊息;這次「台灣生物資料庫」與ACC國際研究團隊的研發成果,能夠在世界專業影響力最高期刊發表,顯示在當前學術領域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10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