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全速時 - 64~66
Intel Burn Test v2.4,Stress Level Maximum
由測溫軟體的顯示結果,超頻後的待機與全速溫度,只比超頻前大約高出2~4度左右
超頻後溫度的表現比起預設值的溫度較為偏高還要好上一些,也許這是AMD 45nm的特性?!
耗電量測試
系統待機時 - 68W
CPU全速時 - 204W
待機時耗電量比超頻前高出9W左右,全速時耗電量比超頻前高出54W左右
表現還算不錯,因為超頻時加高CPU電壓,也提升時脈,故耗電量增進沒有預想的還要大
3D效能
內建GPU ATI Radeon HD 4250 830MHz
3DMARK 2006 => 2138
3DMARK VANTAGE => P417
CPU SCORE => 11567
GPU SCORE => 315
StreetFighter IV Benchmark
1024 X 768 => 25.88FPS
ATI Radeon HD 4250把時脈從560提升到830MHz以後,在以上三個3D軟體都有近30%的效能提升
880G應付一般簡單的3D軟體或遊戲應該都還可以順暢,若日後有需要碰到重量級3D軟體的話,還是建議買張VGA來升級。
測試中覺得比較可惜莫過於對於新版C3 X4 CPU,查過網路資料後好像無法再開啟L3 Cache
雖然在以前的使用經驗,有無L3 Cache雖然對於多數軟體在效能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有機會能開啟L3 Cache對於消費者來說使用上爽度會大幅地增加,這是C2與C3版本的不同處
當然C3版本也不全然是缺點,網路上有資料指出C3對於記憶體的相容性比較佳,有助於DDR3超頻或是調整更佳的參數。
個人使用經驗覺得同電壓時,C3超頻範圍也比C2提高約100~200MHz
AMD這幾年來的策略,看得出來主要在於中低價位的市場,CPU與Chipest以較低廉的價格來搶攻市場。
中階以上的市場,因為單核心效能不如對手Core i系列那麼高,DDR3超頻時脈與效能也比較低
希望日後可以看到AMD K10以後的新架構會不會來個大更新,但目前AMD還是以多核心走平價的路線。
再去購買Case、DVD燒錄機就可以組成一台PC主機,價位大約在台幣16000元左右
對於產品價格、效能高低或是品牌喜好,消費者可以再經由自己的喜好或預算做調整
如果日後3D效能已經不敷使用,也可以再花費台幣2000~3000元做一個3D效能升級
這樣DIY的PC應該不失為一種效能在中上,價位落在中下的AMD PC電腦選擇
分享完AMD 2010年中低階平台後,我也希望有空能盡快分享一篇Intel平台的文章
因為接近年底了,此篇Intel入門平台的文章將在年底或是2011初做分享
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小弟windwithme的原創分享文,感謝
本文也發表在小弟的部落格
WIND'S 3C,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