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展那麼多國防武力其實在越戰中期就已經撐不住,迅速拋掉金本位改用強勢的美元向全世界借錢,然後發展軍武才獲致今天的成果。
各位看美國的軍事武力發展得那麼好,可是有沒有想過當有一天美元大家都不用,而美國卻無力阻止,對於美國人也是另一種災難。
回過頭來看我們國防的自製武器,發展IDF 其實可以從另一個觀點去看,那就是養金雞母!
當初發展IDF其實是不得已,美國不賣新戰機,我們又面臨這麼長的空窗期,當然要自己研發。
但是這種研發難道只注定成為花錢的角色而不能移轉航空飛行器的技術給民間(可以先官營再民營),
自己製造輕型民航機,華航這些帶有官方色彩的航空業也可以購買國人研發的飛機。
畢竟推力小的發動機甚至螺旋槳引擎國際上都沒有管制,自造機體買別人的引擎來裝也是可以的。
雖然這些飛機的造價很可能比國外的民航機來得貴,但是政府的產業方針應該扮演擬定方向的角色,
創造產業方向,把有限度的公家資源拿來開創新領域的產業,民間覺得有利可圖自然會去跟隨,這樣台灣的產業面向才能多樣化。
有時候我覺得政府太多官員都不是來自工業科學或商業人材,盡是一些法律、政治人材當大官。
這些人見識不差,但僅限於他自己熟悉的領域,不曉得為政之道要生利養民。
生利是要利用國家的資源去嘗試去研發各種工商業領域的可能性,去找出可行之處,民間認可了,願意自己籌錢加入研發,政府就可以退居幕後。
養民是集合智慧,保護、利用、疏導民眾的生存之道,把民眾交的稅金作極大化的利用。
像我們自己造裝甲車,有沒有可能軍方把有限度的技術釋放出來,讓民間去製造能越野涉水的輕型多輪車輛,
廠商可以跟軍方合作製造這些車輛賣給地方政府,這樣要救災的時候就不用動用太多兵員打亂軍力部署,
地方政府也能在第一時間出動車輛去救災,少花一點錢在蚊子館上,把重點放在購置能救災的設備中。
也許更多機動車輛研發銷售的經驗一多,台灣甚至能輸出技術給其他國家,政府有收入,表示以前的投資能回本,廠商跟政府合作也有利可圖。
所謂金雞母是要去認真找的,找到牠養好了,能夠源源不斷生蛋,這總比去用黃金打造一顆顆雞蛋要好。
*比喻不當敬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