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nomad
錯了!
在火槍沒發明前在中世紀時
瑞士傭兵就以此陣威震歐洲
火槍發明後此陣再進化
並不是又起作用
而且你知道的東西是刻版印象
"大方陣從中央突破後分別由兩翼以及騎兵繞到敵陣後方來個包抄,整個輕鬆瓦解"
歷史上大方陣最後最大的挫敗,並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是因為被敵方以火砲集中攻擊,陣式潰散後才被敵方整個消滅
在此之前不管對方騎兵如何衝擊,就是衝不破此陣
前西元前百年到中世紀後期火槍發明後
此陣延續了一千多年,就代表它的實用性遠遠超過其他陣式
當將軍的人又不是笨蛋,一定是有他的用處才會用
當然此陣有它的缺點,不然的話此陣豈不是無敵了!!?? 軍事上沒有無敵兩個字
其他陣式持續的時間更短,適用的場合更少
以在歷史上出現時間來看其用處,長槍方陣肯定是排前1、2名的
|
感覺這種方陣的機動性很差, 一來要平坦的地形(但像關外蒙古那種太廣闊地形應該也是不行, 那是騎兵的天下), 二來是你要主動進攻而且要捕捉到對手主力, 同時迫使對方和你作正面對決才行(也就是你的兵力要多於對手)。
以古代中國來說, 對付那些小地方割據勢力還可以(類似歐洲的地方勢力或小國), 但對付那些大勢力時, 對方並不急於和你在某個地方對決, 來個急行軍繞道攻擊其他據點時, 以那種的機動性可能連人家的尾巴也摸不著, 而且你要追擊時又維持不到方陣的陣形, 人家在你還沒結陣前攻擊也同樣是沒辦法。
而軍隊高機動性作戰一向以來都是中國兵法的重點, 如戚繼光的鴛鴦陣便是以十數人為一組互相照應的作戰方式, 在他到東北作戰時, 有將鴛鴦陣擴大, 那是以戰車和騎兵為重點, 以數十輛戰車圍成大方陣(臨時堡壘, 敵方的箭射不到中央), 士兵藏身戰車中防守, 而騎兵集中在陣中央, 而不定時從方陣打開不同缺口中沖出殺敵作戰再回來重整隊形, 騎兵撤退回來時, 戰車中的士兵負責為騎兵斷後防守。
而且中國自古以來也以習慣以城池關卡為據點作戰, 據險而守, 這種方陣也應該是木法度的了, 最後的是這種方陣遇上蒙古的騎兵時不知會誰勝誰負?
P.S. 那種投擲式的長槍對著藤牌兵應該也是沒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