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以前常聽人家講中國人築長城表面上是保護自己,實際上則是封閉了自己的活動空間,試圖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高壓統治的封閉國度。
但是站在軍事、地理和現在流行的氣候變遷說,中國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完了,哪會想要試圖征服更多領土?
沒有野心是因為愛民思想是統治術的主幹,從獨尊儒術開始,基本上臣民都希望皇帝要實施仁政照顧百姓。
但往往天災人害讓政治不穩定,災民叛變四起,每一個平定動亂的皇帝都希望先休養生民,把朝局穩定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
於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失了國土又勞民傷財絕對是上策。能建長城抵禦敵人,自己專心在國內治理人民(或者享受皇帝奢豪的生活)比較要緊。
孫子兵法並不提倡戰爭,也不見得是和平主義,而是戰爭勞民傷財,
往往一不小心就算打贏了仗結果國力耗損太大,造成國內人民跟你反抗。於是能不打就不打,打了能收盡量收就變成了主流意見
西洋戰爭史經常強調的重點在於擴張的領域有多大,戰勝的利益有多少。
可是對於戰爭當中自己和對方死傷多少卻很少提,連帶國內為了戰爭要徵收多少民力也不講,一切以收穫多寡為標準。
以前各朝代對於週邊民族騷擾然後平定接著還要給賞賜去表現大國氣度,實際上都是浪費國力,怪不得消極的邊疆政策會變成主流。
如果說平定叛亂就把疆域擴大,這種情形中國又不願意。因為納入管理就要負責,總不能發生飢荒又要徵用富饒之地的物資人力去管理邊疆之民吧?
於是這種矛盾、猶豫的作法不斷在各代之間循環出現,所以才會想出用城牆分離彼此的最便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