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悠遊網客
我是不清楚這塊,所以只能打打嘴砲.如果真的要舉例,那我只有三項淺見.
1.申請之補助金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之20%,領取方式為實報實消且需經監察人員審核報帳發票.
2.劇本須經過專業團隊的審查,專業團隊之成員可由從事或教導劇本創作之專業人員與教授組成.
3.導演需演藝系或傳播科系畢業,有五年以上外景導演經驗並通過行政院新聞局導演證照考試.
藝術很難去論好壞,以上也只是我這個外行人的想法.
|
1.現在輔導金好像是1:1,補助五百萬就要有五百萬自備款,而且錢分三次給,
對新人而言門檻又更高了,所以為什麼你一直看到那些老骨頭,
因為人家以前拿得出成績,朱延平拿兩千五百萬不為過,人家可是有過億萬票房,
如果你有五千萬,你會投資有經驗的老導演還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
鄺盛雖然不是電影導演,但是他在mv界也是有一定地位跟信譽(或是資源),
追根究柢上資金本來就是不該由導演承擔,而是"片廠"要承擔,(靠製片單打獨鬥也沒用)
所以老美就比較簡單,三部電影掛,你這輩子就別想翻身!
2.事實上你看到那些劇本,都是由北藝大、台藝大教授甚至是讀過國外NYU、UCLA的教授所審核,
有趣的是在東亞文化裡,真正的菁英分子是不會讀藝術跟電影的,這是眾所皆知的事情,
他們會流向電機、法律跟醫學等其他領域,好!我們不要把電影菁英化,因為電影是大眾娛樂,
那喜歡王家衛的人會看夜市人生嗎?我認為某種程度要讓金馬獎比照MTV大獎由觀眾來提名、票選,
不然學院派一直鄙視市場派流俗,市場派一直唾棄學院派假道學...在老美有專門的經紀人在讀本,
他們以市場取向為前導,人才不乏是從商學院過來的,因為明星片酬越高,他們能吸的血越多,
所以他們更要能確保這個本子必須要賣座,明星也一樣,一兩部片垮就再見!所以不要再推究電影行銷不好,
爛貨低價促銷就是賣不出去,一部電影裡面沒明星沒特效這些亮點不具備,你是要公關去死是不是?
為什麼沒有,因為沒錢嘛!撇開車水杯薪的輔導金不說,電影團隊其實是移動的工廠,一天的開銷支出都是十來萬計算,
所以國片導演一天在哭窮,因為真的窮,問題是拍電影本來就是私經濟行為,政府本來就沒有義務要理會你,
哪部輔導金電影賣座之後還回繳給國庫的?除非電影輔導金以投資基金的名義加入,把一部電影當一間投資公司來看,
不然帳目不清,永遠不會有人敢投資電影,以前置入式行銷還會給點錢,大環境不好,人家肯借商品就要偷笑了。
3.導演證不難拿,去中華電影製片協會開辦的訓練班,上完課有繳個劇本就能拿了,外景經驗不過是訓練你危機處理能力,
不過創意文化跟考試是不能畫上等號的,我相信北藝台藝台大戲劇出來的,至少都很會念書,但不見得拍片成績人人買帳,
要確保創意品質最快就是改編,國外行之有年,只是這樣的做法比較打擊到原創性,但是這個節骨眼恐怕是不得不為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