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oScARSh
如果buffer能解決一切 , 就不會那麼多音效裝置強調直出而不走buffer了~
我認為不用在不同的loseless上去追求它們的差異性,
因為差異真的很小 , 音效裝置廠商也不是白吃飯的,
而且"失真"不見得是"變難聽"
會有差別的就是那種Portable的播放器吧
為了省能省空間 , 很多東西都捨去了
|
Google 到一篇討論
「無損檔的差異」
雖討論到後面像是在灌水
但裡面看到比較能理解的解釋
引用:
作者darkavatar1470
大部分用解碼器還原成 wav 都能夠 bit-perfect 啦...
播放有差可能是 real-time decoder 有偷吃步,
尤其是 player MP3/PCM/FLAC 可能是走不同晶片,
就有可能對聽感造成影響,
不然理論上是完全一樣才對....
|
最近出現隨身聽上有支援ape 格式的decoder?!我很懷疑它的品質?!
及不知apple 的隨身聽是否支援flac? 它用alac decoder 也許品質無疑, 但懷疑它會否秏更多的電力?!
即使它在portable player 上decoder 效率極高, 但在電腦上作encoder 及decoder 的效率大概都不高吧?! 且壓縮比好像又沒比flac 高多少?!
就不知道它在官網寫
「節省每一分電力」 有何等意義了?!
我是沒用過真的ASIO 硬體, 但「不走buffer」也是這裡提到為了得到更低的延遲
http://emusicman.myweb.hinet.net/record_77.html
而且我以為它只是為了要時實創作混音而設立的...
只是播放一筆16bit 44.1kHz 的音訊資料, 加了buffer 我以為只是把輸出時機向後移而等待遲頓的系統OS
就像您說的「能否保證每0.01秒所傳的bytes數都是相同的? 」而避免之, 不然電腦處理輸出有問題還得檢查看看DPC latency
「請問無損格式,WAV,320kbps MP3音質之比較與格式轉換」 這篇好像有人比較flac 與 ape 聽起來的不同?!說「動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