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t65k2556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562
走進歷史 步兵行軍成追憶

記者游太郎/特稿

步兵是很多六年級以前男生當兵時的主要兵種,大家靠一雙腿走出深刻的回憶,尤其是四、五年級生經歷的「師對抗」和「五百公里大拉鍊」,更讓人回味無窮。隨著傳統步兵營被機械化步兵營取而代之,大行軍、啃口糧將只是留存於歷史的畫面。

機械化步兵營 取代傳統步兵營

「步兵」傳統上是陸軍的主力,具有堅韌、飄忽、獨立戰鬥的特性,依火力、機動及近戰殲滅敵人、奪取地域,能於任何氣候、地形、時間及艱難狀況下遂行戰鬥,被視為全能兵種,尤其對裝備的敏感性低,可藉充沛的精神戰力,達成以寡克眾的效果,但這些特質在早年「勤儉建軍」的建軍原則下,直接簡化為以「走路」為主要訓練模式,與歐美國家多元的步兵運用模式,簡直是天壤之別。

步兵其實只是一個統稱,根據任務和部隊特性,又可細分為一般步兵、裝甲步兵、摩托化步兵、機械化步兵及空中騎兵等,但國軍長年在大陸軍主義的建軍原則下,役男大部分均分發至步兵師,成為「走個不停」的步兵。

在步兵師服役過的男生,迄今津津樂道、懷念不已的話題,多圍繞在「師對抗」、營測驗時的「五百公里大拉鍊」、金門和馬祖外島的「環島戰備行車」等,多數人的記憶是「走個不停」,走到大腿內側不斷摩擦造成「燒礑」、雙腳破皮「長水泡」、夜間行軍累到「閉眼也能走路」…。

師對抗 沒參加過會遺憾

「師對抗」當年是國軍年度的重大演練,一般多由陸軍的兩個重裝師擔綱,先從連、營、旅至師分階段訓練,最後一南一北往中部方向推進,在中部縣市遭遇進行對抗,絕大部分的士兵只曉得走路,贏的時候走得輕鬆,敗的時候有時還「跑個半死」,但沒參加過「師對抗」,對當年許多人而言「是件遺憾的事」、「說出來也不光彩」。

「師對抗」還分等級,如果是單純的陸軍兩個師對壘,精彩度和回憶通常不如和陸戰隊的六六或九九師對抗,慓悍的陸戰隊,往往在兩軍遭遇時玩真的,連日的急行軍後,看到陸軍阿兵哥,好像真的遭遇共軍一般,往往把怒氣一古腦兒全部發洩出來,「打成一團」是常有的事。

五百公里大拉鍊 通過才出師

沒有參加過「師對抗」的步兵,服役期間免不了必須參加二至三次的營測驗,整個營的戰力驗收,就是必須連續走上五百公里,如從桃園龍潭,經過蜿蜒山路到達台中谷關等,只有通過「五百公里大拉鍊」磨練,才算是訓練合格的步兵營。

在金馬外島,不只是步兵,連砲兵及工兵等單位,每個晚上均有連級單位,全副武裝整個晚上繞著全島行軍,讓全島官兵能夠安眠,「夜行軍」是外島官兵的夢魘,卻也是退伍後無法抹滅的記憶。
舊 2010-05-12, 09:31 PM #3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t65k2556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