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Member
|
code-hard 兄
RogerShih 兄
您們的說法都沒有錯! 您們的論點都有切到重點,這也是目前台灣矛盾的所在
站在企業的角度,持續的擴張是加速成長的必要過程,尤其是可以很輕易複製台灣經驗的市場
站在上班族的角度,當然希望自己國家所生產的產品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站在執政的角度,希望短時間內收到點石成金的魔效,你們不覺得ECFA就像吃類固醇一樣?
而我看到政府用所謂的讓利或是早收兩種工具,保護目前既有的產業,希望不至於短時間內
影響就業的情況,其實政府應該也知道開放下去會變成怎樣,我很多以前在TFT的朋友已經
一窩蜂的被挖過去了,大陸最缺的是他們沒有的東西,例如高階的半導體或是次世代的面板生產技術
這些東西一開放了,我相信本來就搶得兇的人才競爭,未來只會更多不會更少,畢竟企業很少考量
要替自己國家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反而是要替股東創造多少利潤才是首要
RogerShih 兄 擔心的是我們失去進入市場的機會,而 code-hard 兄則是擔心沒有配套之後的產業邊緣化效應
我之前所提的靠提昇製造品質,創造 MIT這個類比MIJ的概念就是站在一般上班族的角度所言
畢竟這樣,才不至於太快淪為殺價競爭的環境下,被拿去祭旗的犧牲品
放眼之前提倡全球化著墨最深的國家美國,在他們享受亞洲便宜的勞動成果之時,也是犧牲
了很多當初在他們國內的製造業所換來的代價,現在10%的失業率,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救
製造業是很容易吸納大量就業人員的產業,跟品牌的經營不見得就要完全衝突
我只是覺得,現在太多檯面上的人物,總是想從投機的方面,希望只靠一帖靈藥,來幫台灣脫胎換骨
產業升級是個漫長而且痛苦的過程,大概就是因為投資期長,可能單個執政週期也看不到
所以政客多視之為洪水猛獸碰不得..........然後就是拼命的打聽哪裡有特效藥
站在就業率的角度,我也不知道關稅降了之後,台灣是否會吸引更多的相關產業進來投資,我只是想著
若這些被吸引進來的投資機會,不思考往高價值的地方轉型,只靠著政策的讓利,到時候還是會面臨,競爭條件回到起點這件事
那時候要是台灣都沒有某種程度的準備,真的才是惡夢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