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nomad
台灣有很多產業,有強有弱
就算是同樣的產業也是強有弱
強的公司有本事可以走出去
弱的公司只能靠關稅障礙吃國內市場
1.降少關稅障礙
可以讓強的公司走出去變得更強
但會讓弱的公司漸漸死掉
2.保持關稅障礙
強的公司走不出去,不是整個外移,就是變成弱的公司只能吃國內市場
弱的公司沒差,因為本來就只吃國內市場
一直說弱的公司會受到衝擊,會有人失業
所以不能降少關稅保護
卻不提保護弱的公司會造成強的公司外移的問題
同樣也會造成失業
先不談政治問題
先問一個經濟上的問題
是不是為了要救弱勢產業,然後把強勢產業給拉下來,以後台灣就沒有強大的產業
還是開啟適者生存的時代,只有夠強的公司才能活得下來,逐漸向南韓看齊
|
關稅問題可以依產業別開放 甚至開放強勢產業關稅 例如說開放IC製造業的進口關稅 換取農產品的關稅保護等等 現在台灣在IC製造上佔有絕對強勢 由於寡占與技術的種種因素 有沒有關稅保護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而且台灣IC產業過去也得到不少政府的資助 犧牲這麼一點並不過分
關於弱勢產業關稅 就算擋不了的也可以簽訂緩衝時間 讓衝擊產業有足夠的時間並加以輔導轉型
強勢產業未必一定要遷就弱勢產業 弱勢產業也未必一定會有犧牲 關看政府對這些產業的輔導與方向
不管怎樣 哪些產業打算要開放 哪些沒有在開放的範圍 都要講一個方向 現在什麼都沒講就要簽了 不是心裡有鬼就是身上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