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heng1978
我一直想了解,台灣的服務業為什麼會死掉!!?? 到底是什麼原因?
到底是否只是單純的資產轉移到少部分人手上,引起的內需萎縮這樣嗎?
因為大量的結構性失業人口,我覺得只能用服務業去吸納,但是因為競爭激烈
這些產業的薪資還是偏低.......
這些大量的服務業從業人員,因為收入當好打平,所以無法進行更多的消費
消費市場走入惡性循環,然後就是投資環境惡化,就業機會變得更少
|
這是個轉壞的過程,像是經濟學家所做得研究報告,可說是一個國家經濟發生問題時的過程演進。
在台灣,我覺得比較根本的原因,在於大家有省錢、殺價、costdown、過份儲蓄的文化、觀念。
這些文化觀念,等人做了老闆後,就直接轉化為苛扣員工。並以此為樂、以此為目標、並認為省錢是厲害的。
引用:
作者cheng1978
大家所討論的議題我覺得出發點沒有錯,但是整個大環境的格局就是一般勞工供過於求
這就是最大癥結,你說資方拿俏也好,這情況不就跟現在男生多於女生一樣嗎
相信等到事求人的情況發生之後,這種畸形的情況才會反轉吧!
不然就算法律修訂也好,業主總是有辦法鑽漏洞的.........
|
覺得像是X委會說得,產業結構的問題。
有人說不要開放外勞,因為外勞佔了本國勞工的工作缺。(這是由基層往上看的觀點)
或是說要設立自由貿易區並開放外勞,因為資本家會比較願意來設置工廠、生產線,然後台灣人可以做幹部,這是增加就業需求的一個方式。(這是從資本家的點往基層看的觀點)
以水平來看及垂直來看事情。
上面說得,是產業水平面上的以資方、勞方為出發點的看法。
若以產業垂直面來看,產業升級,不再是做代工,資方自然也就無法找外勞來工作了,大家辛辛苦苦的唸書,也才會得到尊重。 5年500億呢,花了錢也才會有直接效益在。
這裡有沒有脫序的情況,或是有政策的連貫性?
以目前的組織架構下,又牽扯到是要教育部聽經濟部的還是要經濟部聽教育部的!
若是各做各的,那是很沒有效率的事情。
這也不就是之前有人提到的政府組織架構太多、太雜有關。
遇過這種情況的都知道,在沒有單一窗口的情況下,那一定是等著事情變得很複雜。很容易就踩到某人的線而造成不必要的困難。最終通常無法以最佳方式去解決,只能以折衷方式處理,兩邊都要顧到、甚至是多邊的。當然放著爛的也是很多時候的做法。
講產業結構,那後面那一句"無法改變"也是要提的。
促產條例時沒有改變、那產創就會改嗎?
所有事一定是 :人是最大的因素。人沒改,那情況也不會改。人的改變,分為某人的心態改了、或是某人的位置改了。
另外,所有制度到了台灣,都一定會變一個樣。
參考
吳揆發火/室內、陽台雨遮 仍一樣貴
官商鬥法 雨遮登記擬取消
這其實也沒有人說建商不能往上加售價,你要加就加,感覺建商有點假道學... 就加吧,什麼還要再修法,再等半年、再看到時會是什麼情況?
不解!
再參考美國最近的看事情的方向,對比一下
高盛案 詐傷金融與商品市場
等產業結構改?! 等商人會實事求事!?
我看等卡特拉火山再爆發比較快!
然後等著 傳奇上演 !
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