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vn514026
我認真的回答
理論上,現在大部分國家都是平時養小部份的志願役軍隊保持國家安全,遇到戰爭時大量徵招一般百姓義務役擴張軍隊,典型就是二戰,參戰國家兵力都是數百萬在互相廝殺,這時平時保持的志願役軍隊則成為骨幹軍官帶領老百姓上戰場,代表國家為美國.....台灣這種作法基本上是想學老美,但又希望一般人不要完全不懂軍事,受訓4個月希望讓你懂一點皮毛。
|
最重要的地方
平時不想花費大筆金錢訓練精銳軍隊,又想戰時有大量廉價砲灰
這個結構牽涉到自宋代以來的文武爭權的政治問題
文官系為主的當權者畏懼將兵相熟會演變成軍閥
以台灣的做法是軍事主管都會數年一換
務必使將兵完全不熟;軍人就沒有干政的資本
但相對軍隊也會因為沒有領軍者長期經營、缺乏向心力而戰力低落
所以宋代以後,各政權未期吃大鍋飯的傳統國家軍隊戰力通常非常低下
需靠私人性質的軍隊武力才有辦法擊敗強敵
如:
宋代的岳家軍(岳飛)
明代的戚家軍(戚繼光),關東騎兵(李成梁),關寧騎兵(馬世龍、祖大壽)
清代的湘軍(曾國蕃),准軍(李鴻章)
這些軍隊將兵都有共同的利益結構、戰鬥力極強
缺點是只聽領軍者的指令,而國家當權者的命令愛理不理
祖大壽敢在己巳之變不理皇帝命令自行撤退,曾國蕃指揮不動李鴻章的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