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llenroy0414
大大你是同行@@ 不過我只是個學生也許學答你的問題不太到位 不過希望我回答之後你也能給我建議 這樣我畢業之後出去也能有所應用
1.如果是我 我會詢問那他希望團員能給他甚麼協助 或是詢問他是否有意願說出整個感覺或是故事 再請團員給予正向的安慰以及鼓勵 再請協同主持陪同他先到獨處的空間 讓他沉澱
2.把兩位衝突者找回來 詢問衝突的原因 不做對錯的批評 併重新描述使他們生氣的原因以及感覺為何?在告訴他領導者對於他們的行為的感受 以及詢問其他成員這兩位發生衝突的成員所做的行為對他們有甚麼影響以及對團體有甚麼影響 並描述他們的攻擊行為 在防衛自己的被動性和依賴感 最後詢問兩位成員是否願意靜下心來繼續完成此次活動 如果不願意 也可以讓成員先行離開
3.詢問兩位團體的目標為何?在問兩位目前討論的話題對團體達成幫助是否有幫助可否分享給其他的成員?
|
我覺得都很到位啊...
以下只是小弟不才的建議,僅供參考
團體的類型基本上跟"帶"團體的facilitator 介入的程度有關係...
我覺得facilitator 介入越少的團體是越好的團體
帶團體很多人用lead這個字
但是我個人覺得團體不是用"帶"的,而是去faciliate的
團體成員的個別成長是一群體影響自我的過程..
facilitator 需要在頭幾次團體開始時確定團體的方向與規範(成員同意)
但是到後來重心則是guide the discussion but does not lead it
最重要的是
facilitator 是 enabler (始能)
成員的成長需要是自己長出來的.
facilitator有點像自然產房的護士
是幫產婦生孩子而不是替產婦生孩子...
剛剛丟出幾個情境都是讓facilitator 不得不"介入"的情境,
如果成員不是國中生的話,你可以嘗試讓團體成員try to handle the situation by them self..
我覺得成員是成年人的團體比學生的團體更有趣...因為學生的團體組成跟學校系統與教育又有關係...OK.不扯啦~!